《温疫论》评注
【语译】
二
正误 凡是疾病都有一定的病因,譬如伤寒患者,自己知道曾感受风寒;伤食患者,自己知道曾经饮食过度,不同的病证,都有不同的病因可查。但是,温疫病乃是一种伏邪为病,往往都是在生活正常、没有其他原因可查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如果询问病者,也向不出引起发病的原因,而且开始起病的时候,自己也感觉不到。
所以历代医家,或者说是由于感受了不合时令的暖气,或者说是感受春天的时令温邪。或者说由于伤寒病过经不愈,或者说是冬季的伏寒,到春天或夏天再发病,或者说冬季不藏精,到春季必发为温病。(吴按:这里说精神耗伤致病,而不说因感受病邪发病)。临床上又看到冬季的温病和春或夏的温疫病,脉象和证状都相同,治疗方法也没有多大的差别。
如按某种讲法,冬季感邪当即发病的,称为伤寒,然而温病也有冬季发病的。想到这里,不能不使人怀疑,从而觉得前人的论点也难以为凭,他们为了说明冬季温疫病发病的机理,感到既不可说是伤了寒邪,又不可说是伏寒而发,因而以冬时感受不合时令的暖气,勉强作为病原。但没有考虑到冬季的严寒,夏季的酷暑,气势锋利,容易侵犯人体,造成严重的疾病。至于温暖的气候,是天地间的平和之气,可使万物发育生长。人体的气血,得到温暖之气,能够更加调和。所以说在严寒肃杀的时令,出现温暖的气候,是一种有益的因素,这种有益的因素,总不会变成致病的因素。同时也观察到有时冬季的气候并不温暖,却也有温病的发生,或者在深冬的时候,暂时出现了温暖的气候,即使发生了温病,但是否就是感受了这种温气而致温病,也是没有确切根据的,无非是猜测而已,不能作为定论。或者说感受了春天的时令温气,发生温病,然而春季的气候,本应是温暖的,因此,要责于这种正常气候,是更加没有道理了。或者说,已经是温病,再重复感受了温邪,成为温病,这如同头上再要装头,更是荒谬之说了。或者说伤寒病经过汗或泻之后,过经而病未愈,称之为温病,这又是指鹿为马,毫无道理的。
《类证活人书》又以夏令应该暑热,但因受了反常的寒气的影响,则病邪伤心,称之为夏温;秋天应该气候凉爽,但反受大热气候影响,则病邪伤肺,称之为秋温,这也是节外生枝,毫无道理。陶节庵又提出秋季感受了温气,发为秋温,这明明是杂病,却当温病讨论,作各种各样的解释,愈讲愈复杂,结果对于温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愈加搞不清楚,给后学者增加了疑虑,对医学的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
“《类证活人书》说:在夏令季节,有发热、怕冷、头痛、身痛、关节痛而发重,脉洪大者,是热病,是由于冬季伤了寒邪,伏而不发,到了夏天,受暑气引动发为热病。治疗这种热病,和伤寒病的治法相同,有汗宜用桂枝汤,无汗宜用麻黄汤,如兼有烦躁,则用大青龙汤。但是夏季用药,药性须兼有寒凉,不能用大温药,桂枝、麻黄、大青龙等方剂,用时都要加减,夏至以前加黄芩,夏至以后加石膏、知母或升麻,因为桂枝和麻黄是热性药,在温暖地区使用,不同于西北地区,夏季服用,会造成发黄或发等不良后果。
这种热病发病三日后,服用前述各方药,仍不见好转,脉象仍数,说明邪气还在经络,没有转入脏腑,可用桂枝石膏汤治疗,此方在夏至后,可代替桂枝汤,如果加用麻黄可代麻黄青龙汤,如果是在春或夏季发生的晚发伤寒,栀子麻黄汤也暂时可以选用。”(吴按:王宇泰讲,万历癸卯年,李氏一女婿因科举考试南下,时值炎暑感受风寒,一人新读张仲景《伤寒论》,自以为已经懂医,给病人投服桂枝汤,服后即死亡,大凡桂枝汤、麻黄汤是辛温解表剂,适合于严冬感受风寒的病证,对温热病是不宜的)。
正误《类证活人书》治疗温热病,用桂枝汤或麻黄汤,虽然加用凉药,但还是避免不了因发散而造成的误治,能不发生危险已是万幸了,哪里只是三日以后、用前汤不效、脉象仍数这样的一些情况呢?到此地步,还不知道已经是半里的证候,还要讲邪气仍在经络,仍用桂枝石膏汤,一直到死还不悔悟。王宇泰批评得很正确,主张不用麻黄桂枝,比《活人书》高明多了,这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不了解温热病的本质,当然不知道用什么药治疗了。
春温,《类证活人书》说:“春季的气候应该温暖,但受到寒气的影响,则邪气伤肝,证见发热、头痛、眩晕、呕吐,无论成年人或幼童症状都相似,可用升麻葛根汤,解肌汤或四时通用败毒散治疗。陶节庵说:立春后到夏至前,发热不畏寒而口渴者,称为温病,用辛凉解肌的药物治疗即可,不可用猛药发汗。如果出现了里证,应该速投寒凉药物攻下,切不可误汗误下。必须知道:温病表证的治法与正伤寒不同,但里证的治法是相同的”。
夏温 ,《类证活人书》说:“夏天的气候应该是暑热的,但受到非时之寒气影响,则病邪伤心,出现发热、头痛、腹满、泻利,无论成年人或幼童症状都相似,可用理中汤、射干汤、半夏桂枝汤治疗。陶节庵说:立夏以后,有头痛发热,不畏寒而口渴者,称为温病,如果热度更高者,称为热病,只能用辛凉之药解肌,不宜猛药发汗,如果出现了里证,应急予攻下。表证的治法与正伤寒不同,但里证的治法相同”。
秋温 ,《类证活人书》说:秋季的气候,是应该凉爽的,却受到大热气候的影响,则邪气伤肺,湿与热相蕴结,可以发生咳嗽病,用金沸草散或白虎加苍术汤治疗。如果出现了黄疸病,可用茵陈五苓散治疗。陶节庵说:立秋到霜降以前,症见头痛、发热、不畏寒、全身疼痛、小便短少者,称为湿病,也可用辛凉的药物,加入疏利之品,以解肌祛邪,不可用发汗的方法,如果出现了里证,应予攻下,表证的治法和正伤寒不同”。
冬温 ,《类证活人书》说:“冬季的气候,应该大寒,却受到大温气候的影响,则邪气伤肾,宜用萎蕤汤治疗。朱丹溪说:冬温症的发生,是由于不适时令的气候的影响,冬季的气候是十分寒凉的,人身的精气,此时应该是闭藏的,但如果反而发泄到外面来,就必须用补药加入表散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