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评注
【注释】
①常气:是指自然界一年四季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的正常变化。吴氏认为这种常气,都不是温疫病的致病原因。
②岁运有多寡:指疫病的流行,各年有轻重的区别。
③隅有厚薄:指疫病的流行,可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
④脏腑:即五脏六腑。五脏是:心、肝、肺、脾、肾;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⑤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直行的,是脉络的主干,如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等即是。络脉是由经脉分出来的网络身体各部分的支脉,如大络、孙络之类。经络的主要作用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而使机体成为一个整体。
⑥夹脊:有的版本称“伏膂”,有的版本称“伏脊”。脊,是脊柱骨;膂,是脊柱骨及其两旁的统称。王冰讲,肾脉直行者,循膂伏行,谓之伏膂脉。
⑦半表半里:指病变的部位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介于表里之间。⑧针经:指古代论述针灸的著作,有人认为是指《内经。灵枢》,但说法不一,有待考证。
⑨膜原(同募原):始载于《素问·疟论》:“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膜原”,《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后世医家有的解释为肠之脂膜,有的认为是胸膜与膈肌之间部位,说法尚不一致。
⑩胃为十二经之海:十二经是指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六经,再分手足两部,共十二经。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能把饮食中的营养物质,灌输到十二经中,以营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称“胃为十二经之海”。
⑪胃气:有的是指胃肠为主的消化功能,这里指营养物质。
⑫百骸(hái 孩):总括全身的一切骨骼而言。
⑬热淫之气:指热毒之邪。
⑭太阳:经脉名称之一。由于足太阳经脉从头走足,行于人身背部,故疫邪影响太阳经,就可以出现头项痛、腰痛如折等症状。
⑮阳明:经脉名称之一。其脉挟鼻,络于目,故疫邪影响阳明经,就可以出现目痛、眉棱骨痛、鼻干等症状。
⑯眉棱骨:为头骨之一,位于眉毛下面,呈棱状,故称眉棱骨。
⑰少阳:经脉名称之一。足少阳经脉,经过耳后入耳中,循行胁里,故疫邪影响少阳经,就可以出现胁痛、耳聋等症。足少阳经脉属胆,胆热上腾故口苦,胆气犯胃,胃失和降,故欲呕。至于寒热,是邪正争胜的表现。
⑱天受:指传染病经空气感染。
⑲天气:即自然界的气体,通于天气,是说人的口鼻与外界的空气相交通。
⑳本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能力。本书中尚提到正气、真气等,它的意义与本气大致相同。[/zhong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