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会员查询
  • 在线入住

第1节 食物养生的萌芽

        “民以食为天”,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原始人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偶尔发现某些食物吃后可使体力增强,疾病减少,遂由偶然食用到主动寻求,经过一段相当长的经验积累,逐步得出了一些经验,这就是食养的萌芽,医学史上所称“医食同源”反映了

这一实况。当然,这种食物养生仅是一种原始而简单的方式,因为在人类认识利用“火”以前,只能生食,肠胃疾病颇多,寿命也很短。《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这说明有了“火”以后,生食化熟食,疾病减少,增强了原始人的体质,人们心情愉快,同时通过生熟食的对比,饮食对人的影响也开始为人们所逐渐认识。

因此可以说,发现、利用火以后,才真正有了食养的开端。除了“火”外,与食物养生另一密切相关的是“酒”。《说文解字》说:“医,治病工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进而甘之”。可见酒的出现,一是与医生治病有关;二是与养生有关,人适量喝酒后,血流加快,情绪兴奋,处于一种心旷神怡的“美”的心情境界,后世许多养生药也都用酒来炮制,酒与养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火和酒的出现,食物养生开始兴起。史载商朝的开国宰相伊尹精于烹调技术,颇谙养生之道,可惜许多宝贵经验已失传,但在某些早期古籍中尚可见到他有关食养食调的言论。他说:“时疾时徐,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吕氏春秋·孝行览》)。到周代,对食物营养已十分重视,据《周礼·天官志》记载,当时的宫廷中已有专门的营养医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问题。《礼记》还主张饮食应与四时季节的变更相适应,“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春秋时代的孔子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在食物养生方面,也有一定创见。从《论语》中可以看到,他的饮食养生观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饮食不洁不吃,“食馇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二是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不时,不食”。三是不暴饮暴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四是讲究烹调技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撒姜食,不食”。这些观点和我们现代的饮食养生观已非常接近,现代医学食养的许多内容多是由儒家食养中脱胎而来的。

此外,从反映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科学成就的《山海经》上也可看出这一时期食物养生的状况。其中载有许多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食品,如“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梨,其叶状如荻而赤华,可以已疽”。“幼鸟,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狌狌,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这些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对某些食物的养生作用已观察得比较细致。

总而言之,饮食养生是伴随着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萌芽的,火和酒的出现加快了其发展。这一时期的饮食养生已涉及到调味与滋补等内容。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慧雅古医图书网,是一个以古医书籍实物内容为基础的大 型综合型网站。
慧雅古医图书网 » 中医养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