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会员查询
  • 在线入住

检查报告-凝血五项


2、凝血酶原活动度(PT%)      单位:%    参考范围:75%~100%

临床意义

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因子和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缺乏,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凝血因子缺乏:可以造成PT结果延长,即凝血酶原时间结果延长;

2、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在内源性和共同途径中,某一凝血因子先天缺乏可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比如红斑狼疮,抗凝物质的存在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晚期:凝血酶原时间也会延长;

5、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缺乏,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缺乏,会造成凝血结果延长。

缩短

1、糖尿病:如果患有糖尿病,没有注意控制饮食,糖分摄入过高,就可能导致血液凝滞,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下降。建议遵医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齐特缓释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控制饮食,尽量不要吃蛋糕、巧克力等高糖食物。
2、高脂血症: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异常升高时,就可能诱发高脂血症,使血液流动不畅,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降低。建议遵医嘱使用辛伐他汀片、普罗布考片等药物进行治疗,生活中还要减少脂肪摄入,少吃烧烤、油炸等高脂肪的食物,尽量保持饮食清淡。
3、脑梗死:脑梗死是指部分脑组织坏死或者软化,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起凝血异常,使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偏低。建议遵医嘱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胞二磷胆碱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急性心肌梗死也有可能导致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临床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活动度(Pa)是反映肝脏凝血功能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好坏的重要指标,与病情轻重程度密切相关。
1.急性肝炎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40%,常提示肝细胞大片坏死的暴发性肝炎先兆。
2.慢性肝炎,坏死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时,如果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且不能为维生素K所纠正时,提示远期预后差,病死率高。
3.重型肝炎时,肝细胞严重损害和坏死,上述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及肝脏严重损害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纤溶亢进等原因,使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常小于40%,在重型肝炎早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就有改变,故常作为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方法。
4.长期胆道阻塞、胆汁淤积也可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下降,与胆道阻塞、胆汁淤积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有关。但阻塞时间不长,无肝细胞损害时,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正常。

相关话题

凝血酶原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有关,均在肝细胞内合成。凝血酶原时间(PT)其正常值在12~14秒。肝病时肝细胞损害早期即可有PT延长。肝细胞损害越严重,PT延长越明显。凝血酶原时间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若PT延长至20秒,则预后不良。

凝血酶原活动度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意义相同,且更能准确地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8.7)/(患者凝血酶原时间-8.7)×100%。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