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单位:U/L 参考范围:90—182
临床意义
增高
α-羟丁酸脱氢酶偏高一般指α-羟基丁酸脱氢酶偏高,可能是由于外伤、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肝脏疾病、血液疾病等,危害因病因而异,但是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1、外伤:如创伤、手术损伤等可引发肌肉结构破损,释放α-羟基丁酸脱氢酶,因此检测值偏高。一般可以恢复,但出血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休克;
2、心肌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导致心肌炎,出现心肌损伤时,可造成上述异常,出现发热、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病情加重时可能存在导致心脏骤停、引发猝死的危害。应及时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等药物抗感染;
3、风湿性心脏病:也会导致心脏结构损害,引发a-羟基丁酸脱氢酶偏高,疾病发展可导致心衰,诱发死亡。建议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治疗;
4、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可导致肝酶异常,从而出现指标偏高的情况。疾病通常通过药物进行控制,但控制不佳时会有发展趋势,比如引发肝衰竭、肝性脑病等。可以采取手术切除部分肝脏或者进行肝移植治疗;
5、血液疾病:如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也可诱发机体损害,造成上述情况。不积极控制,可能会引发贫血、营养不良,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建议及时采取骨髓移植治疗。
此外,还可能是由于肿瘤疾病引起,如骨肉瘤,病灶破坏机体组织引发指标偏高,可能会影响肢体功能,从而影响日常生活,肿瘤疾病还会影响生命。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及早进行治疗。
降低
α-羟丁酸脱氢酶偏低可见于血清检查,通常是遗传因素、药物因素、心肌炎等原因所致。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来帮助改善。
1、遗传因素:部分群体受基因遗传的影响,会出现乳酸脱氢酶H亚型缺乏,此时就会导致α-羟丁酸脱氢酶偏低。通常不会引起不适,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2、药物因素:如果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如他克莫司胶囊、硫唑嘌呤片等,则会抑制α-羟丁酸脱氢酶催化氧化功能,从而引起该数值降低。一般遵医嘱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期间可以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
3、心肌炎:α-羟丁酸脱氢酶属于心肌酶的一种,若存在心肌炎疾病,则会导致心肌酶分泌受到影响,从而致使两种数值偏低,患者还会出现心悸、心绞痛等症状。需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辅酶Q10胶囊、注射用磷酸肌酸钠等。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其他可能性疾病,如肝硬化,建议完善检查明确原因,期间也要做好相关注意事项,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注意事项
患者于空腹12小时以后,在清晨静脉抽血,测定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活力。
相关链接
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能催化α-羟丁酸氧化为α-酮丁酸,它存在于人体各组织中,以心肌组织含量最多,约为肝脏的2倍,其活性达总酶活力的一半以上。α-羟丁酸脱氢酶测定是利用α-酮酸为底物所测得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由于LDH的H亚基对此底物的亲和力大,故用此酶活力代替含H亚基数多的LDH1和LDH2的活力。当心肌受损时,α-羟丁酸脱氢酶就会释放到血中,所以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在发生心肌疾病时明显增高。α-羟丁酸脱氢酶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比色法和连续监测法。
临床意义
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与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一起构成了心肌酶谱,对于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增高主要见于:心肌梗死、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尽管肝脏和心脏疾病均可引起α-HBDH活性增高,但α-HBDH活性在肝脏疾病时变化不是很大,而在心脏疾病时有明显增高,故α-HBDH可用于肝病和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可引起血清中LDH1和LDH2活性增高,故α-HBDH活性亦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