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嗜碱性粒细胞(BASO%)单位:% 参考范围:0—1
临床意义
增高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吸入物超敏反应、红斑及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见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2、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转移癌及霍奇金病等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另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也可见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3、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其机制不清楚。
4、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等,均可见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
降低
嗜碱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正常成人体内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约为(0-0.1)×10^9/L,数值偏低时一般没有临床意义。单纯的嗜碱性粒细胞偏低可能与饮水量较大、血液浓度较稀有关,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仅有少数人群可能会伴随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等不适症状,但一般经过充分休息、及时补充营养后,症状多会自行消退,无需过于担心。
嗜碱性粒细胞在体内含量较少,约占比0-1%,部分正常人甚至会出现数值为0的情况。若检查结果显示嗜碱性粒细胞偏低时,建议查看白细胞其他数值是否存在异常。白细胞主要由骨髓产生,若嗜碱性粒细胞偏低,并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其他白细胞数值也轻微偏低时,可能与心梗、感染、出血等应激反应、妊娠、放化疗、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及库欣综合征、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甲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量、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素有关。
此外,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定时到医院复查即可,若患者已经出现情绪不稳定、反复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则需要考虑到医院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参考值很低,故其数量减少无临床意义。
相关话题
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人体中正常成熟的白细胞可以分为五类: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流。嗜碱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12μm。胞质紫红色内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黑蓝色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面上。胞核一般为2~3叶,因被颗粒遮盖,核着色较浅。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多见于某些过敏性疾病、某些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以及某些传染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