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会员查询
  • 在线入住

上篇 总論
第一章温病学說發展槪要

温病学說的發展,可以把它分作四个阶段来談:第一是温病学說的起源;第二是温病学說的發展;第三是温病学說的成熟;第四是伤寒和温病的爭論。
(一)溫病学說的起源
温病学說起源于內經。但所謂温病,早在內經前就已經發現,有所認識。故而內經著作者,就將它記載和总結在書里,这是可以推想到的一个事实。如果說成温病就是起源于編写內經的那个时代,那是不对的。我們可以用分类方法,把内經有关温病方面的記載,探討一下。
病名   六元正紀大論:“民乃癘,温病乃作。”
成因   生气通天論:“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病理    陰陽应象大論:“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匱眞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热論:“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症狀 論疾診尺篇:“尺膚热甚,豚甚躁者,病温也。”評热病論:“有病温者,汗出輒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而不食。”
生气通天論。“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治法 至眞要大論:“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热者清之。”
根据以上的引文来看,有关温病学說的理論,在内經的著成时代已有相当基础了。因此說温病学說起源于內經。


(二)溫病学說的發展
由汉到明,在这很長的年代里,温病学說是不断的向前發
展的。現在依照时代,加以簡述如下。
后汉張仲景氏著伤寒論-这是我国治疗热病的第一部方書,在太陽篇內記有“發热而渴,不惡寒者,为温病”“若發汗已,身灼热者,为風温”,这是張仲景所描述的温病症狀。

晋、王叔和在繼承內难和仲景的基础上,对伤寒和温病的成因問題,又作了“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为温病”的区别。同时,他以“时行之气”的理論,說明了發病的因素,这对后世創新感理論的是一个很大的啟發;另外,王氏双說明了温毒、風温等的不同脈象。王氏的成就,也可算为温病学說的进一步發展。
温病学說,經过隋、唐时代的巢元方、孙思邈、王燾等人的
整理提高,更有了显著的成績。迨至宋代,对温病的研究更加进步了。如以朱肱为代表来說,他在診断上,“以热之多少为义”来区别温病和热病;在用药上,以桂枝湯加黄芩治温病,桂枝湯加知母、石羔治热病,这实为寓清热于發汗药中的嚆矢。另外,从他的自序来看,当时医生对治温病与伤寒,也已有显著的界限。总之,温病学說的發展,在宋代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金、刘河間認为伤寒六經傳变皆是热症,在仲景葛根芩連
湯、大柴胡湯表里兩解的基础上,化裁出双解散、涼膈散、天水
散、防風通聖散諸方,因而在治疗上,基本改进过去辛温發表,

和先表后里治伤寒的法則。这种清里热兼以辛涼解表的方法,是当时在温病治疗上的一种新的成就。

明、王安道对于温病与伤寒的分析研究,颇有心得,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这样就把多年来包括在广义伤寒之内、而和狹义伤寒混淆不清的温病独立起来了。因为他的見解,認为温病的病理机轉不同于伤寒,所以說:“伏热在里,虽是表症,惟以里热为多”“且温亦有先見表症,而后傳里者。盖怫郁之邪,自內达外,热郁腠理,不得外泄,而复傳里。”故而在治法上,也就主張“当清理热为主。佐以清表之法,亦有里热清而表自解者”。王氏对温病証治論述之詳,是前所未見的。明、汪石山对于治温病因側重于伏热的論点,闡發頗多。但对温病的成因,指出也有新感。从此,温病成因,由伏邪又
增新感一說。
明、吳又可对温疫研究,很有成就。他指出温疫(疫,民皆病也)的成因是六气之外的一种“癘气”。由口鼻吸受,伏于募原,明确了温病有傳染和流行的特性。著温疫論三卷,該書直接充实和推动了温病学說的發展。但是吳氏所論之疫为湿热之疫,与清代余霖所論暑燥之疫,其性質却有不同,学者应注意及此。


(三)溫病學說的成熟
清代是温病学說發展到成熟的时代。医学史上已有說明。現在將对温病貢献最大、有代表性的人物,叙述如下:
叶天士 叶氏对温病学說貢献極大。他以“营衛气血”,来归納症狀,訂立治疗步驟,温病理論从此为之一新。他並总結了辨舌、驗齿、辨班疹、白瘩的临床經驗,使温病的辨証內容,为之大大的充实。叶氏之功,不可磨灭。

吳鞠通 吳氏繼承了前人的成就,用“三焦”作为温病的分类法著“温病条辨”六卷,为学習温病者必讀之書。王孟英 王氏系統地整理了張仲景、叶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霖等的学說,著温热經緯五卷,为研究温病学說的重要参考書。


(四)伤寒学派与溫病学派的爭論
温病学說,發展到清代,已达到比較系統和完备的阶段。可是在叶、吳二氏以后,由于医学界对伤寒和温病的認識各有不同的見解,一度形成学术上的爭論。例如陆九芝据仲景六經,来反对叶、吳二氏的营衛气血和三焦之說。同时陆氏以“从来神昏之病,皆屬胃家”来反对叶氏“逆傳心包”的理論。陆氏的論点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叶氏所指“逆傳心包”的証候已有入营之象,邪傳陽明的証候,是屬陽实之征,此中有虚实的不同,不可混为一談;而且治陽明实証之方,豈可統治神昏之病。
可見叶氏之說,是有实踐基础的。在我們今天看来,似無爭論
的必要。
小結
上面所談,只是一个簡單的介紹。借以了解温病学說的發展过程是:起源于內經、难經、仲景伤寒論。后来由于医家們在实踐中,不断發現,不断創造,終于在清代,温病学說的理論体系,趋于成熟,而独树一帜。清代陆九芝力据伤寒,反駁温病的成就,这是一种偏見。我們应該以發展的眼光,来对待这个爭論,这样就不致迷惑了。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慧雅古医图书网,是一个以古医书籍实物内容为基础的大 型综合型网站。
慧雅古医图书网 » 温病纲要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