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补益药——补阳药
第二节 补阳药
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所谓虚症,一般来说,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等不同类型。补虚药根据它的效能及应用范围,一般分为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等四类。
根据虚症的不同类型而运用不同的补益药。如气虚者,每见少气懒言,动作喘乏,四肢困倦,大便溏泄等症,则应用补气药以补其气:阳虚者,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泄泻,小便颗数,阳痿遗精等症,则宜用补阳药以补其阳;血虚者,症见面色无华,唇及指甲苍白,眩晕耳鸣,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等,则当用补血药以补其血:阴虚者,多见形瘦色悴,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或咳嗽、遗精等症,当用补阴药以补其阴。
但阳虚者,每多包括气虚。而气虚者,常导致阳虚。气虚和阳虚是表示机体活动能力的衰退。阴虚者每兼血虚,而血虚者,常易导致阴虚。血虚和阴虚是表示体内津液的损耗。这说明人体气血阴阳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补气和补阳,补血和补阴,又往往相须为用。更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则补益药的使用,更须兼筹并顾,灵活掌握。
补益药对于实邪未净的患者,不宜早用,以免病邪留滞的后患。但如果病邪未清而正气已虚者,亦可适当配用,以扶助正气,增强抗御病邪的力量,这就是“扶正祛邪”的方法。
补气、补阳药,温热之性为多,对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补血药和补阴药,性多寒凉粘腻,对阳虚有寒,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本节所讲为助阳药,所以凡能补助人体阳气,可以治疗阳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阳药,又称助阳药。
阳虚证包括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证。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不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补阳药具有补肾阳,益精髓,强筋骨等作用,同时又可用于肺、肾两虚的气喘。
补阳药性多温燥,能伤阴助火,故对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补阳药常用药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