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丨幸福人生讲座: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第十六集)
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第十六集
诸位朋友, 大家晚上好! 很多朋友已经很面熟了, 每天晚上都来, 代表都是下完班, 吃个饭, 甚至于没吃饭就赶过来听课。 孔老夫子有说, 一个人求学问有三个法宝, 叫智、 仁、勇,「好学近乎智,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只要好学, 就跟智慧离不远; 当我们力行圣贤的教诲, 就能慢慢感受到圣贤存心, 也能感受到众人的需要, 我们那种仁慈、 同理心就会出来;「知耻近乎勇」, 真正能够了解自己的过失, 进而改正自己的过失, 能降伏自己的烦恼、坏习惯, 这才是真正的勇者。 很多朋友已经是做到「好学近乎智」, 而你的好学也将带给你的家庭很好的撞击。
我记得我父亲他五十几岁, 刚好接了他们银行的证券所, 因为接证券所, 单位里面要有一个人考上执照, 所以就派了很多同事一起去考。 我的父亲是年纪最大的, 已经五十几了,就去考, 就看着父亲晚上在那里看书。 考试结果只有一个人考上, 其它年轻人都没考上, 居然是我老爸考上了。 你看父亲没说什么, 以他的行动就已经赢得我们对他的佩服。 我们这些当儿子的能够不好学吗? 能够输给自己的老爸吗? 所以上行下效, 当我们这一分好学的心能够持续不断, 相信对你的家庭一定是个很好的开始。 早上的课程刚好把「入则孝」 告了一个段落, 接下来是第二个单元, 「出则弟」。
这个「出」 是指家庭以外, 就要学习「弟」,「弟」 包含兄友弟恭, 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 因为在家里面兄弟就能够友爱, 就能够以礼相待, 当然他出去外面与人相交就能够把这个态度带出去。 假如在家里面跟兄弟就是吵吵闹闹, 不守礼节, 那出去会不会突然变得很规矩? 有没有可能? 不可能! 所以, 要认识一个人, 到哪里最能看清楚? 叫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直接到他们家。 很多我们为人处事的行为, 确确实实是在家里养成, 所以为什么家教
如此重要!
所谓「门当户对」, 是什么门当? 是什么户对? 最重要的是家教、 是德行。 现在的门当户对是什么? 钱财! 你们怎么都知道? 我比较没有经验。「对」 错了, 本质错了, 结果就麻烦了。 所以「德行」 才是家之本, 才是国之本, 绝对不是钱财。《孝经》 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教民亲爱, 莫善于孝; 教民理顺, 莫善于悌」。 教导人民如何亲爱他人, 如何关怀他人, 没有比教孝更有效果的, 莫善于孝; 教导人民有节有度,「教民理顺」, 懂得尊敬他人, 没有比教悌更好的方法, 莫善于悌。 所以「悌」 还包含一个礼节的教诲, 孔夫子也说「不学礼, 无以立」, 没有礼貌很可能在人群当中无法立足。在这几天的课程, 我也跟诸位朋友报告了。 因为我小时候养成一个习惯, 就是只要长辈到我们家, 我的耳朵听到了他的声音, 不管我在干什么事, 我一定会跑到他们面前来, 然后
跟他说: 叔叔好! 阿姨好! 你们的笑容很像我叔叔。 孩子有礼貌, 大人绝对非常欢喜, 所以我抬起头来, 他很欢喜, 我也很满意。 因为当一个人在做有德行的事, 其实他的喜悦已经从内心散发出来了。 有礼貌的态度, 我突然会体会到, 原来一个人能不能遇贵人, 从小就决定了。 你信不信?
我跟家长开亲师座谈, 我就跟他们说: 你们的孩子以后能不能遇贵人, 我现在就可以判断。 他们眼睛都瞪得很大, 因为现代人很现实, 一提到孩子可以遇贵人, 他们就很专注。 孩子有礼貌, 走到哪儿就赢得众人对他的疼爱; 相反的, 孩子假如没有礼貌, 不只不会遇贵人,不只不会有很多助力, 在言语、 行为当中还会形成很多的阻力。 他就会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怎么都看我不顺眼, 自己还不明不白。 所以, 礼貌太重要!诸位朋友, 礼貌这么重要, 什么时候教? 我都会问家长, 考试多两分重要? 还是教孩子做人做事的态度重要? 做人做事! 但是家长都觉得是做人做事, 可是大半的时间跟孩子耗在哪儿? 耗在分数。 所以重要的事不能再拖了, 再拖, 孩子都太大了, 习惯又成自然; 许多事刻不容缓, 我都替你们着急, 因为我没小孩。 所以, 一定要重视这些影响孩子一辈子重要的德行, 他将赢得非常多的助力。
我们来思考一下, 假如人与人的相交往没有礼节, 会出现哪些情况? 比方说, 我上次去爬长城, 上面写着「不上长城非好汉」, 所以要当个好汉, 上去爬长城。 刚好它会有些关口只能够让另外一边一个人过来, 我们这边一个人过去。 就在过这个关口的时候, 很多人不守规矩, 就跑到对面的路上去。 结果发生什么事? 整个人群就塞在这个关口里面。 我们中心的老师在里面一看, 不行, 因为后面的人不了解这里的情况, 他会一直往前挤, 另外一边的也一直往前挤, 到时候可能会有情况发生。 我们的老师马上站出来, 开始指挥交通, 那些要插队的叫他们赶快排回去, 那些人都看着我们, 还以为我们是长城管理处的。 有时候, 我们该出来的时候还是得出来, 不然情况可能会怎么样? 到时候糟到你想做都做不来, 所以时机点很重要。 后来就疏通掉了。 所以确实, 无礼的话, 人与人就会自私自利, 就可能发生冲突。
刚好我上了杭州天目山讲了五天的课, 我们在上山的时候, 迎面来了两台车, 我们一看就主动靠在旁边, 让他先走, 因为我们是看到两辆车。 第一辆开过来, 车上的人很欢喜, 对我们挥手, 我们也对他挥手。 所以当一个人有礼貌的时候, 一定会让人家感觉如沐春风, 那何乐而不为! 结果我们等了一会儿, 第二台都没有过来, 我们觉得很纳闷, 就派人去看一下。
结果对面的车早就停在那里也等我们过去, 所以我们就开过去, 两边车上的人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当人与人都这么样礼敬, 那感觉非常地舒服。 我们还没上山以前, 就已经考察到民情, 代表天目山的人民很淳朴。 所以我们从生活当中也时时可以体会到, 懂礼、 懂让才能让人生的路顺畅, 才不至于会塞车、 会冲突。 所以,「教民理顺, 莫善于悌」, 我们就先从家庭当中来落实友爱、 落实礼节。 我们先来念一段经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是同气连枝, 血浓于水, 是同一个父母所生, 所以兄弟很有可能是陪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 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篇描述兄弟情谊的一首词, 叫做「同气连枝各自荣, 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 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 留与儿孙作样看」。「同气连枝各自荣」, 兄弟就好象同一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些些言语莫伤情」,人与人相交往, 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 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 要和谐, 绝对不要讲话很冲。 所以, 我们《弟子规》 才说『言语忍, 忿自泯』, 人与人的冲突, 一半以上都是因为什么? 言语不合。「一回相见一回老」, 确确实实我们上了三、 四十岁以后, 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会有这么一点感觉, 你的白头发多了一点。 所以「能得几时为弟兄」, 我们愈大代表人生的路就走得快到尽头了, 要好好珍惜这段情谊。 所以「弟兄同居」, 一起居住,「忍便安」,懂得互相忍让、 谦让。「莫因毫末起争端」, 不要因为小小的事故就起了争执。「眼前生子」,眼前兄弟姐妹都生孩子了, 他们又各有兄弟姐妹, 我们上一代应该做出兄友弟恭的榜样, 才能「留与儿孙」 做好榜样看。 法昭禅师这首诗词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这首让我想起了杨淑芬老师曾经跟我提到, 她说确实兄弟姐妹是同气连枝, 她就会去想到怎么样让父亲非常地欢喜乐。 她说唯有子孙贤孝, 子孙都有很好的发展, 才能让她的父亲非常宽慰。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 希望她父亲、 母亲这棵大树枝叶能够愈来愈茂盛, 所以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教导她的甥侄辈读圣贤的经典, 还写书法。 杨老师有十八个甥侄辈的晚辈, 总共十八个, 十八个人都被她教过。 由于她有这一分心, 他们的下一代非常优秀, 很多是老师, 还出了几个医生。 确实, 一个家族能好, 必然是长辈要怎么样? 要带头示范, 要真心付出。
所以兄友弟恭, 不只是在他们那一辈, 还把这一分兄友弟恭延伸到哪里? 下一代子孙。 杨老师她没有生孩子, 但是每一次母亲节、 父亲节, 他们家就特别热闹, 因为她有十八个甥侄辈, 应该比诸位的小孩多一点。 我在他们家住了半年, 遇到这些节日都特别热闹, 这些被她教导过的甥侄辈确实对她非常孝顺。
我另外有一位结拜的大哥, 他也住在台中。 他的兄弟姐妹也特别友爱, 礼拜六、 礼拜天,一有时间, 不用相约都会主动回到父母亲的身边。 因为他父亲比较早离开, 所以他母亲后半生都是他们兄弟姐妹长期陪伴他的妈妈。 他妈妈在前几年去世了, 去世那时候我有去参加告别式。 去了之后我很感动, 因为也看到他的下一代, 他的这些甥侄辈素质都非常地好, 因为他们兄弟这么友爱, 就已经给了下一代很好的榜样。 因为我很习惯看到结果就要去把原因找
出来。 后来我的大哥又跟我说, 他说当他母亲离去, 他的内心很充实。 为什么? 因为在他这十多年的生活当中, 他都尽量推掉很多无谓的应酬, 统统去陪伴他的母亲。 当他母亲离去的时候, 他觉得很安慰, 觉得他的抉择正确。 所以, 兄友弟恭一定可以「留与子孙作样看」。古代的人兄弟姐妹之情, 也是让很多的人感动流泪。 在晋朝的时候, 有个小孩叫做庾衮,刚好他们村落有瘟疫。 他的兄弟已经死了几个, 另外有一个兄弟已经病床在卧, 他的所有的
长辈要带着一些孩子要赶快离去。 结果这个庾衮不愿意走, 他说: 我不能放下我的兄长不管。
他的长辈一再劝说: 这个太危险了, 我们走! 他就跟这些长辈说: 我天生不怕病, 你们就让我留下来! 他的长辈拗不过他, 就走了。 这么小的孩子亲自帮他哥哥熬药, 常常半夜还在另外兄长的灵前, 在那里痛哭, 在那里感伤。 由于他这分对兄弟的友爱, 他的哥哥奇迹似的好过来。 诸位朋友, 为什么这个病可以好过来? 这种友爱、 这种关怀一定会让他的哥哥免疫系统上升。 中国人对待病毒不是跟它打仗, 好象跟它势不两立, 中国人叫「解毒」, 中国人不
叫「消毒」。 当我们的心念很纯正, 自然病毒就会慢慢转化掉。 所以, 爱心可以解毒, 慈悲心也可以解毒。 后来他的长辈、 他的父母回来了, 看到他们兄弟还存活, 都非常地欣慰。
我们从庾衮这个事例, 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 虽然他年纪小, 他也读过圣贤书。 所以在他的人生价值观当中,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哪一件事? 道义! 所以, 杀身成仁, 舍身可以取义, 因为圣贤人的存心, 是道义胜过生命。 由于他们有这样的存心, 才能写下了几千年来可歌可泣让人非常感动的故事, 也有很多大圆满的发展。 这是晋朝的庾衮对兄弟的态度, 兄弟之情胜过自己的生命。
在唐朝有一位大臣叫李绩, 其实他的原名不姓李, 姓徐(双人徐), 因为对国家非常有功劳, 所以李世民赐他国姓叫李绩。 我们早上已经讲到李世民, 确确实实他尊敬贤德之人,做得非常成功。 有一次李绩生病, 御医就说需要人的胡子做药引, 唐太宗听完, 马上刀子拿起来, 就把他的胡子削了一段下来, 拿给御医。 这件事传到李绩的耳中, 怎么样? 太感动了,马上就跪在皇上面前, 非常感谢皇上这么对他推心置腹, 这真的是所谓「英雄惜英雄」。 李
绩除了是忠臣, 也必然是孝子, 也必然对兄弟友爱, 因为我们知道, 一个人的德行都是从孝跟悌建立起来的。李绩那个时候年纪也很大了, 他有个姐姐, 刚好姐姐生病, 他去探望姐姐。 看到姐姐正好在煮粥, 他就亲自帮她煮, 就把这些仆人支开。 古代当大官的人相貌都怎么样? 都有长一把长长的胡子。 李绩就在那里煮粥, 因为风很大, 不小心火烧上胡子来, 赶快把火灭掉。 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 就说: 弟弟, 你这是何苦! 家里的佣人这么多, 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 结果李绩就回答说, 他说: 姐姐, 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你服务。 所以诸位朋友, 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候, 内心是充满感恩的心, 时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过程给予他多少的扶持, 他都记在心上。
我也很幸运, 我有两个姐姐, 也特别照顾我。 我的大姐刚好跟我是同一个大学, 记得那个时候我身体不太好, 要吃中药。 那个中药一包都很大, 然后一煮要煮一个多小时, 从一大锅水煮成一小碗。 我那时候大学一年级, 住在宿舍里面, 宿舍能不能煮中药? 那一定会破坏人际关系, 所有的人一定会拿着抗议牌来我的寝室门口抗议, 所以我没有办法煮。 我姐姐就在校外她住的地方, 每天帮我煮两次, 早晚一次。 煮完之后, 她就从校门外走很远, 因为宿
舍都是在大学校园的最边边, 也是走很远的路, 就端着这一碗热腾腾的中药。 到了我们男生宿舍, 前面还写了一排字, 叫做「女宾止步」, 她又不能进来。 所以就走到我宿舍的窗口,然后跟我敲, 敲了几下然后比着手势「来吃药了」。 我看到那一幕, 病都快好一半了, 赶快跑出来喝下充满姐姐关爱的这碗中药。 所以姐弟之情非常地深。 也由于姐弟之情很深, 确实也让父母非常放心, 所以『兄弟睦, 孝在中』。 因为父母会想, 等我百年之后, 假如你们兄
弟姐妹能互相友爱, 他就放心多了。
所以, 只要家庭弥漫着这种兄友弟恭, 相信家族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而且这种孝悌之风不只会感动人, 连家庭里面的动物都会被感动, 你相信吗? 宋朝的时候, 有个读书人叫陈昉, 他们已经十三世的子子孙孙都一起同住, 家里面有七百余口人。 他们也非常遵守祖宗的遗训, 都不分家, 而且都不请佣人, 所有的活都自己干, 这样做好不好? 好! 我们之前也讲过, 真正让孩子去习劳, 他才知道感恩, 所以习劳太重要。 今天假如孩子花钱很凶, 他会奢
侈; 有什么家活都不干, 他会怎么样? 懒惰; 又奢侈、 又懒惰, 懒惰又会造成很有依赖心,然后又不知道感恩。 你看, 一个不勤劳延伸出来的坏习性可真不少。 所以有见识的长者, 他都会看到这些事情对孩子往后的影响, 他就会有所坚持。
曾国藩先生, 他在清朝, 算是汉人当中当官当得最大, 当了四省的总督, 管理四省的总督。 位已经这么高了, 但是他的家规, 是所有孩子的家活、 自己份内事统统自己动手。 这个决定重不重要? 重要! 所以曾国藩先生的后代, 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 不衰! 我们台湾有一位他的子孙, 也很成功, 叫曾仕强, 也常常到各地去演讲。 所以家风的承传至关重要。人很有钱, 又很有权势的时候, 他只要没有原则, 家道必然在几代之内绝对会败掉。 我们去研究林则徐的后代、 曾国藩的后代、 范仲淹的后代, 你一定会了解到, 他们那些家规确实是看得非常深远。 而家风往往两三代就败掉的, 都是商人居多, 因为人一有钱就会觉得什么最大? 「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句话是错的! 因为他一有钱, 他会瞧不起读书的人: 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了不起, 你又没有比我过得好! 往往这种财大气粗谁学去了? 小孩就给你全盘吸收。
有一本书非常好, 叫做《保富法》, 如何真正让你的财富可以绵延子子孙孙的方法。 只有你保住了, 那没什么了不起, 因为你保住了, 你带得走吗? 两手空空也带不走; 如何让子子孙孙都真正有福、 有慧, 那才是本事。 刚好曾国藩先生的外孙, 叫做聂云台先生, 他长期住在上海。 诸位朋友, 上海这个地方非常地繁华, 富可敌国的商人很多, 他在那里几十年看到非常多的大富翁在一代、 两代之间马上垮下来, 他去找寻他的原因在哪里? 其中有一个姓
周的商人, 他是开钱庄的, 到处都有钱庄, 很有钱, 财富是几百万的银两。 刚好他某个钱庄的主管, 那个地方发生水患, 当地很贫穷, 他的主管(那个分公司主管) 就给他捐了五百两。几百万两捐五百两多不多? 不多! 结果这个主管被这个周姓老板骂得狗血淋头: 你怎么可以把我的钱捐出去? 这个周姓的老板他说, 他留住财产只有一个方法, 就是只要进他的口袋的就不要给它流出去, 就是一个字, 就是「积」, 积财。
诸位朋友, 积财就怎么样? 伤道, 伤做人的本分,「积财伤道」。 俗话说的「一家饱暖千家怨」, 你们家这么有钱, 旁边的邻居都快要饿死了, 你还不去救济他, 他们已经对你颇有怨言。 刚好过几天你们家失火, 会发生什么情况? 他们都站出来(你看人心所向就把真理讲出来了), 他们一定会在那里: 太好了, 苍天有眼! 但是, 假如你处处都能够施与他们, 可以在生活当中, 甚至于在他们子孙的教育当中, 你都可以尽一些力量的话, 那他们时时感你
的恩德。 突然你们家起火了, 他们一定跑百米, 要去争着谁先泼了第一桶水, 对不对? 因为当你是真诚地付出, 对方绝对会感受得到, 而他一定会念念想着, 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回报。这个叫「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 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去体会。
所以钱是通财, 中国人说「有水斯有财」, 水假如不流动就会怎么样? 就发臭了! 钱假如不流动, 就会发生副作用。 这个周姓的商人到他临终的时候, 那个时候是民国初年, 他的财产换成大圆是三千万大圆, 有没有钱? 很有钱。 他有十个子孙, 他就把三千万分成十份,每个人三百万。 结果聂云台先生观察, 在短短几十年当中, 他这十个子孙全部都败掉, 所有的钱财都挥霍完, 甚至于已经有人走上街头乞讨。 其中有一、 两个还比较有修养, 但是钱财
也是都散掉, 已经比较有修养了, 可是还是留不住钱。
从这件事我们也体会到,《易经》 所言真实不虚,《易经》 说到「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就有余殃降临。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 这个人做人还不错, 怎么祸不单行? 有可能祖宗的一些余殃还没有报尽, 这个时候你要鼓励他行善要坚持, 一定可以力挽狂澜; 等他余殃消尽, 绝对会有善报现前。 有这样的见识才能够有好的子孙出来, 所以曾国藩也好, 陈昉也好, 都了解到一定要让子孙习劳, 所以都不请任何的佣人。每次吃饭都是七百口的人聚在一起吃, 一定相当热闹。他们家养了差不多一百只狗左右,这一百只狗一定要到全部都到了才开动, 有句话就是叙述这个情况, 叫「一犬不至, 群犬不食」。 这种孝悌之风感动了他们家的这群狗。 当你是他的邻居的时候, 你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样? 感动! 感动之外? 我们可不能连狗都不如, 自己还在家里吵吵闹闹。 所以, 这个盛况传到了皇帝的耳朵, 皇帝很感动, 马上免去了他们家所有的徭役; 就是人民有时候要服些徭役,去帮国家盖一些工程, 皇帝因为觉得他们这个家族是个好榜样, 所以也免除了他的徭役。 你看, 人的德行会感动狗。 有些人说: 我不相信。 现在的人都很难相信这些感应, 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以小人之心说: 我都没感应, 为什么他们有? 都没有去想到这些圣哲人的存心。
在明朝的时候, 有一个读书人叫包实夫, 他也是在私塾教学, 在告一段落的时候, 他要回到家里去看他的父母。 结果走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老虎, 马上就把他咬起来, 带到另外一个地方, 准备把他吃掉。 这个包实夫并没有惊慌, 古代读书人知道「生死有命, 富贵在天」,面对生死不恐慌。 但是很诚恳地就跪下来跟这个老虎说: 我被你吃是我的命, 但是因为现在我有七十多岁的父母要奉养, 可不可以让我奉养完父母, 我再来让你吃。 这一片孝心让最凶
猛的老虎都感动了, 这个老虎就走了。 所以当地的人就把那个地方取了个名字, 叫做「拜虎岗」, 就是纪念包实夫在那里求这个老虎, 希望让他能回去奉养父母。 连最凶恶的老虎都可以感动, 那最忠诚的狗还有什么困难! 不只是动物可以感动, 不只是植物可以感动, 天地万物都能感动, 所谓「万物交感, 以诚以忠」, 真诚到极处, 天地都会感动。
在元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李忠, 他是孝行已经闻名全国了, 刚好那个时候他所居住的村落发生大地震, 结果所有的房子全部都倒塌, 震央震过来全倒。 到他们家的时候, 震央变成两条, 然后到他们家经过以后, 两个震央又合成一条。 这是历史上记载的事实, 我们不得不信。 所以《中庸》 里面有讲到「祸福将至」, 一个人的祸福, 是祸、 是福要来的时候, 从哪里可以判断? 「祸福将至, 善, 必先知之, 不善, 必先知之」。 假如是善就知道什么? 是
福还是祸? 福! 不善, 是祸。 所以, 他的孝行必然让他避过这个劫难, 我们要相信这个真理,让自己坦坦荡荡、 光光明明地去走我们的人生。 诸位朋友, 你有没有信心你人生必能逢凶化吉? 有没有信心? 有! 好, 来给自己掌声鼓励。
「兄弟睦, 孝在中」, 人与人如何和睦相处? 我们来想想, 比方说陈昉的家族住了七百个人, 人家还和睦相处, 我们现在家里几个人? 三个就已经合不了! 所以确实我们退步不少。甚至于还没生小孩, 两个夫妻就已经闹得不可开交的都有。 所以你看, 人家能包容七百个人,那可是大学问! 和睦相处是结果, 因在哪儿? 因在「平等对待」, 才能赢得和睦; 平等对待,这是因。 平等, 因为「平」 所以人心就怎么样? 也平, 人心平才不会有纠纷产生。 所以, 教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 绝对要平等地照顾, 绝对不能对大儿子好, 对小儿子差一点。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很多因为宠爱某一个孩子, 最后造成什么结果? 兄弟阋墙的很多,因为人心不平迟早就会有纷争。
我们再深入去思考, 比方说我们现在对这个孩子比较好, 对他有没有帮助? 你比较对他好, 他一定会对你好, 错了! 你对他太过溺爱, 他会愈来愈自私, 你是害了他; 那个被我们忽略的孩子, 内心就很不平衡, 有时候会变得很消极。 你是两边都害了, 这就太不理智了,所以「平」 很重要。 我虽然是家里的独子, 但是我父亲对待我们三个孩子很平等, 比方说给奖金的时候都一样, 也没有多给我, 不然我到时候就会恃宠而骄了。
在明朝的时候, 有个读书人叫郑濂, 他们家族是七代同堂。 我们这个时代最多是听过几代? 三代? 三代太少了! 我在大陆有听过五代同堂, 郑濂是七代同堂。 明太祖朱元璋很佩服他, 颁了个匾额给他, 叫做「天下第一家」。 多少人? 千余人, 一千个人左右。 颁了这个匾额, 还送了他两颗大水梨, 明太祖也很有意思, 他想说: 我送两颗大水梨, 看看你一千个人怎么分? 还派了锦衣卫跟在后面, 去看看郑濂怎么处理这件事。 诸位朋友, 你会怎么处理?我们想一下, 下一节课来讨论,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