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会员查询
  • 在线入住

精品课丨幸福人生讲座: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第三十一集)

精品课丨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第三十一集)

诸位朋友, 大家好! 我们课程进入到第四个单元「信」 这个部分内容。 我们也提到了整个人与人的五伦大道当中都要言而有信, 也都要存着信义、 存着道义、 恩义来互相付出、 互相扶持。 那人与人的关系就会非常和乐, 非常圆满。我们提到这个信的问题, 会想到在商场上要不要守信? 要。 但是也有说法: 无奸不成商。
所以在目前这个时代似是而非的观念太多, 我们确确实实要会判断。 比方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这句话谁讲的? 找不出来了。 请问他为什么讲这句话? 太自私了, 很可能是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 这样的态度不好! 所以我们要考虑到一个言语会带给他人错误的观念, 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 所以当我们不确定我们的话是正确的, 绝对不能乱传, 「知未的, 勿轻传」。
所以在商业, 我们也有遇到家长说: 你把孩子教得这么诚信, 那他以后到商业怎么办?我们会跟他说: 那你儿子一定当总裁。 假如每个人都不守信, 只有他守信, 那大家要跟谁做生意? 那当然是跟守信的人做生意。 所以「无奸不成商」 是错误的, 他能骗得了一次, 骗得了两次, 他不可能长久地骗下去, 所谓「日久见人心」。 而且当他是用奸巧、 用一些手段,纵使他骗到了生意, 其实也折掉了自己的福分。 他可能还得意洋洋: 你看我赚了这么多钱。
其实那些钱都是他命里就有的; 而他已经又因为用错了方法, 而又折损了自己本有的福分,这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 所以人与人要信, 在政府、 在商业、 在任何的团体都应该取信于人,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我们也提到对于小孩的要求, 合理的我们才可以答应, 不合理的, 你一定要坚持。 不然他要什么你给什么, 助长了他的贪心、 他的奢侈、 奢靡之气, 这样就危害甚大。 所以这一点不可以『轻诺』。 当我们发现小孩有轻诺的现象, 我们也要给予引导, 给予教导。 早上也有提到, 小孩在答应别人的时候, 首先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做到; 再来是答应别人的事, 是不是符合比方说学校的规定, 还是有没有符合法律的规定。 这都要从小跟孩子建立
这样的态度, 他才不会轻诺。
那我们成人当中也决不能轻诺。 所以当别人有求于你, 比方说他有急事, 有一些紧急状况要有求于你, 你也要稳下心来先把他这件事听清楚。 有时候对方很急, 他的急又带动了你的心很混乱, 很有可能你答应了, 到时候事情不如你想象这样。 比方说, 他只是片面之词,你又没有冷静下来, 很可能你答应的事, 到时候那个情况不如你预期, 你也很难处理。 所以急事还要缓办。 而且当对方要找你帮忙, 甚至于是跟你一起去做这件事, 你也要考量: 第一个他的能力够不够, 第二个自己的能力够不够, 要看看这一件事情各方的缘分成不成熟。 假如不成熟, 你就很轻率地答应, 到时候你会做也不是, 不做也不是; 到时候就会很尴尬, 也会产生一些误会。 你本来是好心, 到最后可能会很难收拾。 所以我们有善心, 还要用理智去判断才行。 所以「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下一句: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我们人跟人言谈的互动很多, 所以讲话要不要学? 要! 那你有没有学过讲话? 没有, 要不要上来试试看? 多磨炼就好。 所以讲话要从小训练。 我是没有从小训练, 因为小时候才华比较差, 所以从没有参加过什么演讲比赛、 朗诵比赛, 对我来讲这都是绝缘。 结果刚好在大学时候, 我学习的一种心境打开了, 因为那时候也学一些健康的知识, 就觉得健康对一个人很重要。 所以我就自己在大学附近的泡沫红茶店, 常常都是在楼下就找二、 三个学弟, 我说:
你可不可以来听我讲讲话? 跟他们约在泡沫红茶店开始跟他们讲「营养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就讲这一些题目, 比方说「人际关系对人的重要」, 就从二、 三个开始练习。 后来我要到海口去, 杨老师也告诉我, 一有机会三个、 两个都去讲。 那我就谨遵师命, 一连串一百多场就这样讲下来。 后来讲到一百多场又到深圳去, 结果在差不多半年左右就讲了二、 三百场; 然后紧接着我们七月份又开始办全国性的演讲, 就一直这样训练过来。 所以讲话要「勿畏难」,多讲就熟练。 但是讲话也要看我们的存心, 最重要是能够利益他人, 不然「话说多, 不如少」。
所以我们在各地开的课, 我们中心的老师也都会常常让小孩有上台讲话的机会, 不只训练讲话, 还训练他的威仪, 要「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所以他们上来讲话,自我介绍, 然后要讲我上个礼拜在家里有做了什么孝顺父母的事。 因为当每个人把他所做的讲出来, 就可以「见人善, 即思齐」。 诸位朋友,《弟子规》 在哪里? 在生活之中, 时时刻刻都用得上。 所以他们一上台来就要开始先一鞠躬, 然后再自我介绍, 「我是某某某, 我今年几岁」。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看到他们, 有时候手怎么样? 不听使唤, 就会这样动来动去。 还有这嘴巴有时候就讲不清楚, 当孩子讲不清楚怎么办? 你要给他空间, 来, 再来一次。 一次一次给他磨, 磨到他会, 这样胆识胆量就训练出来。
讲话的声调,『勿急疾, 勿模糊』。 之前《弟子规》 的部分也讲到很多有关讲话的态度跟方法, 还有哪几句?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所以声调要适中, 不可以太大声, 不可以太小声。 还有「问起对, 视勿移」, 所以在对别人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对方以示尊重。 所以这些小细节, 你花点功夫去注意、 去训练, 等他三个礼拜、 四个礼拜, 自然而然就循规蹈矩。 所以我们有一个小女孩, 她满内向的, 但是我们都会让这些孩子来训练。 后来过了几个月, 这个比较内向的小女孩去参加演讲比赛也得奖, 所以她的母亲也很欢喜。 那假如你的孩子比较不敢讲话, 你也可以在家里自己办, 爸爸先来示范一下, 让儿子跟你一起来训练, 他一定会做得很欢喜。 小孩子要你也做他也做, 他都会很服气。
除了让孩子训练说话以外, 我们与人交谈当中也要时时观照自己讲话有没有太快? 假如太快了, 别人听了会怎么样? 很吃力。 假如他又有心脏病, 就比较危险。 所以很多朋友都说:我已经够慢了。 这样好不好? 不能拿自己的标准, 要拿别人可以接受的标准。 而且说实在的,讲话的目的在哪? 当然是要让别人听, 讲话的目的不是自己要说。 比方说我们跟同事、 跟上司在通电话, 可能提到的是一些公事, 那老板讲话太快了, 你又没听清楚, 可能又是要处理的事, 这时候怎么办?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跟上司讲, 假如还不是很熟的, 那就不要直接又说:你怎么讲这么快。 我们可以退一步走, 把你听到的跟上司说: 请问您刚刚讲的是不是这样这样这样? 把他讲的你已经听的, 把它复诵一遍给他听。 当确实你是听错了, 他也会马上再重复告诉你。 不然你勉强听懂, 到时候有了偏差, 上司绝对不会觉得他讲得太快, 他一定会说你办事没有办好。 所以我们有一个习惯, 不管是谁交代我们事情, 我们要挂掉以前先再给他复诵一遍, 这样才会万无一失。 往往是一句之差, 会让整件事要从头再来。 那人生「一寸光阴一寸金」, 决不要因为一句言语的疏忽, 耗了大家大半的时间, 那可就不好。 所以也是要谨慎对待。 下一句: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我们刚刚提到要把话复诵一遍, 这个习惯也可以让孩子从小养成。 相信他从很小养成,当他的老师交代他办事, 他都会说: 老师, 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 我相信这些老师、 这些长者看到他一定会怎么样? 非常欢喜, 值得信任。
『彼说长, 此说短』。 这叫说长道短。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这样说长道短? 他们的目的在哪? 俗话说: 来说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而且人群有一个习惯, 他都会逼你靠边站, 你到底要在我们这边还是要在那边? 有没有这个倾向? 那我们就偏两边都不站, 所以『不关己,莫闲管』, 赶快是非之地远离。 因为, 来说是非者他一定有所目的, 一来是要拉拢你, 二来要诋毁别人。 只要有是非, 就会对团体有所伤害, 那我们绝对不乐见这样的情况发生。 所以
要带动的是不去跟人家搞是是非非, 我们应该走出一个正确方向, 要和气待人, 多多包容。当你在团体当中不两边站而站中间, 这个位置非常重要, 为什么? 因为两边必然都有偏颇。 而当每一个人他自己太偏颇了、 太过了, 他内心会不会觉得错了? 久了以后, 他也会觉得怎么样? 自己有错误, 或者心理上他就会想去找人谈一谈。 比方说今天某一个主管做了一件事, 是做错了。 有人就会批评过度, 有人就会一味袒护, 有没有这种情况? 那两边就闹得不可开支。 那这个时候我们站中间必有大用。 怎么说? 这个袒护主管的是不是真正爱主管?感情用事。 你愈袒护他, 他可能愈看不到这一次他的错误问题在哪, 他有可能就跟着你们跟另外一半在那里争斗了, 那他就愈来愈失去人心。 那你本来的动机是要为他好, 到最后可能怎么样? 害了他。
所以袒护的这一边, 他久了以后也会思考,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他们, 真正为他好绝对不是一味地袒护。 往往你这么一说, 因为他已经跟主管也相处一段时间了, 他可能又会回归回来说: 对! 对! 我以前有一些事劝他, 他也没听。 后来我们可能进一步跟他讲: 因为你常能够指出他的缺点, 慢慢他自己印证以后, 他会对你愈来愈信任。 所以该劝的, 绝对不能因为一次、 二次主管不听, 你就不劝。「日久见人心」, 他慢慢还是能够转化过来。那另外这一边就是「攻人之恶毋太严, 当思其堪受」。 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要太严苛, 你要看人家承受不承受得起。 而且说实在很多事因为你不是当事人, 说不定我们做的时候也有可能犯他同样的过失, 所以还是要宽容相待。 这一群他骂得太过, 其实他内心也是觉得怪怪的, 当我们都没有言语上的争执, 对他们也是一种牵制力量。 所以他们有时候可能会说: 你怎么都这么有修养, 我们应该检讨一下。 所以确实在团体当中, 只要我们能够不搞是非, 能够尽心尽力做本分, 不去做情绪之争, 往往都可以对团体有一个端正的作用。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我们自己的力量。
这是讲到「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这个「莫闲管」 意思是说已经是这些是是非非了。 但是假如是公司重要的事情, 我们也要积极参与才行。 而且当在参与当中, 我们希望是要把一件事情办好, 所以在这个当下, 该说话的时候还是要说。 你不能当场没讲,后来做失败了, 才放马后炮, 那就不是很恰当。 所以当在开会当中, 必须有所决策的时候,我们对事不对人, 哪些做得比较不恰当的地方, 我们也要指出来。 但是在这里指出来, 绝对不是对那个人、 对这个同事有看法。 所以把事情讨论好了, 决定好, 走出这个会议的门, 我们还是好同事, 有任何好吃的绝对也不会缺他一份。 所以你假如心里怪怪的, 那也会让他心里怪怪的, 本来没事, 事情就愈来愈大。 所以我们还是保持一分真诚的心去面对任何一个人。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段经文: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见人善, 即思齐』。 所以我们看到善的事情, 要主动去学习, 甚至于主动去帮忙。 那什么是善? 也需要我们去判断。 诸位朋友, 什么才算是善? 利益他人, 这个很好的答案。 再来还有没有? 所以我们人常常也要有一个善的准则, 你才好判断。 那我们这几天学习也有一个善的标准, 叫什么? 叫《弟子规》, 就是一个标准。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 你都可以体会得到都不离《弟子规》 的教诲。

在《了凡四训》 这本书, 对于善的判断讲解得非常地透彻, 我们有时间可以好好看这本书。 其中就有提到, 打人、 骂人是不是善? 是不是? 你们怎么考虑这么多, 到时候看到事情在那里考虑半天, 事情都结束了, 还不知道善恶。 打人骂人是善? 不一定。 对! 所以我们要从根本去看。 这有真有假, 有是有非, 有偏有正, 有半有满, 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 有端有曲, 太多了。 学习很重要的一个态度要主动, 不能等别人讲。 所以我们回去也有作业, 好好把《了凡四训》 这本书的道理好好研读, 对你有莫大的帮助, 对你的家庭绝对有莫大的帮助。而且这本书日本天皇把它视为治国宝典, 所以对一个国也相当有帮助。
我常常做一个比喻, 我说人生就像一盘棋, 而这一盘棋如何走得好的规则, 就是这一本《了凡四训》。 如何立命, 如何「命自我立, 福自我求」 的方法、 理论还有表演, 因为里面也有很多事例表演统统在其中。所以当你真正了解规矩, 纵使你现在这一盘棋并不是很好走,相信你往后的生命也会把它走得有声有色, 这才是人生的智慧跟功夫。 人生不要祈求有一盘好棋让你下, 往往好棋都会让一个人开始安逸, 开始放纵。 所以人生盖棺论定是要看你的棋
艺, 看你人生的智慧。
所以就有提到真假, 很多读书人去问中峰和尚, 问他: 打人骂人是恶? 中峰和尚就说:不见得。 接着又问他: 那对人很恭敬、 很有礼貌是善? 中峰和尚也说: 那也不一定。 所以这些读书人也被中峰和尚的话搞糊涂了。 也很好, 这些书生还懂得谦卑请教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就说: 假如他打人、 骂人是因为要唤醒那个人, 一巴掌要把他打醒, 这个存心是善的, 利益他人, 所以也是善。 所以诸位朋友, 你那一巴掌打下去要确定他能醒, 假如不能也不要打,那会结怨。 所以学问还是要学得灵活, 要伺机而动, 不然可能我们学了一、 二个月, 可能会有很多障碍, 会说孔夫子说的话不准, 蔡老师说的话也不准。
我就曾经有一位很好的朋友, 刚好他情绪很不好, 遇到很多事非常不顺。 因为他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用心地行善, 结果命运还出现很多的瓶颈。 那一天我跟他谈话的过程, 他足足怨天尤人、 抱怨了也有个把小时。 等他都讲完了, 我也怎么样? 重重地回敬他, 所以就他很多的问题。 其实当我们行善的时候还有求, 这个心已经怎么样? 不纯了, 所得的福分也都相当有限。 然后也进一步引导他, 这一些结果也都是你有很多之前错误的因, 它只是现在慢慢都呈现出来而已。 结果, 我可能也跟他讲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他一句话也没说, 头都低低的。
后来他回去, 隔天早上一大早就给我打电话。 接起来之后, 我这个朋友就说, 他说他活了三十多年, 昨天接了一个最好的生日礼物。 我在电话那头觉得非常愧疚。 昨天人家生日,我还痛痛地骂了他一顿, 很过意不去。 当我的朋友感谢我的时候, 我确确实实对他生起很高的敬意, 不简单! 面对这么严厉的批评, 他可以当下好好在反省自己。 相信有这个态度, 人生不怕, 从逆转顺绝对可以办得到。 所以我这个朋友后来也很多的考试都顺利考上, 现在也在学校里面教书, 也教得非常之好。 而且他还把在补习班里面读书的很多经验, 都到补习班去跟后面好几届的朋友(这一些学弟妹) 都跟他们做经验交流。 而因为他都是对众人付出,所以福报现前的特别的快。 所以这是你要确定这一巴掌打下去会醒。 所以我是很理解到他很信任我, 他确定我绝对不会害他, 也绝对是为他着想。 那假如打下去不能醒, 可能就会结冤仇, 我们常常去拿捏这个分寸。
再来, 读书人也提到对人很有礼貌、 很恭敬是善, 中峰和尚就说: 假如他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 都为了自己的私欲, 那对人的礼敬也是虚伪的, 所以也不是善。 从中峰和尚的教诲, 我们可以了解真善跟假善从哪里判断? 从他的存心。 一念自私自利, 纵使再有礼貌也是恶; 一念利益众人, 纵使是打人骂人也是善的, 都要从他的存心去判断。
第二个我们可以从「是」 跟「非」 去判断。 古代在孔子时代, 孔子有两个学生, 一个叫子贡, 一个叫子路。 子贡因为他是大商人, 所以常常到其它的国家去做生意。

鲁国刚好有一个法律规定, 就是只要你在其它的国家, 发现我们鲁国人被卖到其它国家当奴隶, 这个时候你可以花钱把我们的同胞赎回来, 国家再以同样的赎金还给你。这个规定好不好? 相当之好,带动人民要爱护自己的同胞兄弟。 子贡刚好就赎了人回来, 后来官府要给他钱, 因为他太有钱了, 他说: 不要了。 他就没拿。 结果这个消息传出去, 所有的人民一听到说: 子贡好清高!你看连钱都不收。
但是同样这件事到了孔夫子的耳里, 夫子就跟子贡说: 你这样做不恰当。 怎么夫子跟一般人民的看法不一样? 夫子就分析给子贡听, 我们现在鲁国人, 穷人占大部分, 有钱人占很极少数。 假如你今天赎人不拿钱, 那其它很穷的人到了其它国家看到自己的国人, 他又想到说人家子贡都不拿钱, 那我赎回去拿钱好象就比他矮一截了。 可是我不拿钱, 我可能生活都堪忧。 所以他救人的时候就会有顾虑、 会有迟疑。 假如一百个人当中有一个因为迟疑没有赎人, 那一个人的背后可能又是一个家庭, 他可能有小孩、 有妻子。 所以因为一个人没赎回来,那我们就有过失! 所以夫子就跟子贡说: 你这么做会有流弊问题。 这个流弊就是往后会有不好的影响, 可能就有人因为这样而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
另外子路有一天刚好走在路上, 遇到一个人掉进了水里面快要淹死了。 子路非常正义,马上就伸手相助就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 这个人差点就灭顶了, 所以非常感谢子路, 高兴得把他的牛就牵给子路, 说: 这个牛送给你。 子路也很欢喜就把牛牵走了。 所以一般的人觉得子贡不受赎金是优, 子路做了好事还牵着牛走, 好象比较劣一等。 但是孔子看到子路, 就跟子路说: 你这样做是对的, 往后一定有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危急都会奋不顾身去救人, 因为他们都会体会到善有善报。 所以圣人他都会从大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而不是在一个点上而已。
所以是善还是非善, 我们还要考虑到往后的影响性。 所以当场好象是好的, 但是往后的害处很多, 这种事也不能做; 当场做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认同, 可是往后会利益相当多人,这种事要做。 这是从流弊问题来考虑到善。
有偏有正。 在他们那个时候有一个宰相叫吕文懿公, 那时候当了宰相, 然后辞官回乡,所以在整个国家的名声也是非常非常地好, 受到人民的尊重。 刚好在他回乡的路途, 遇到了一个喝醉酒的人躺在路中间, 他的这些随从就马上要去把这个喝醉酒的人把他赶到路旁去。
吕文懿公因为存心仁厚, 所以想说: 我们就绕道好了, 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结果后来过没有多久, 听到了一个讯息, 就是这一个挡在他宰相回家路上的醉汉被判了死刑。 当吕文懿公听到这个消息, 他就想起当初把路都让给他是错的。 因为这个人明明知道宰相来了, 他连宰相都敢挡, 胆子大不大? 大! 之后宰相还绕路走, 那看到人他会怎么讲? 你看连宰相都要让我三分。 那他就会肆无忌惮, 愈来愈嚣张, 所以之后才犯下死刑之罪。 所以吕文懿公才警觉到,当初假如把他送去官府给他处罚处罚, 可能他会有所警戒, 今天就不至于会犯下这么大的错。
所以他存心仁厚是正, 但是因为姑息了这一个醉汉, 所以结果反而不好, 这种情况叫正中偏。另外刚好有一次干旱, 整个地区都缺米粮, 很多的人民就开始擅自抢这些员外的食物。这员外去报告官府, 结果官府也没管。 这个员外很怕他的米粮被抢光了, 所以马上把他家里面这些仆人组织起来, 拿着棍子开始去处罚这一些抢劫的人。所以这些抢劫的人就有所畏惧,后来就没有再作乱。 所以当初他想到的是自己的米粮, 之后却让这些乱民不敢造次。 所以这
个叫偏中正。 心里确实不是为了社会大众, 但是后来却影响了社会大众, 这叫偏中正。 所以善也有正有偏。
善也是有半有满, 这个半、 满我们之前课程也有提过, 一个女士捐了两文钱, 结果住持亲自帮她忏悔。 后来她入宫富贵, 拿了几千两来, 结果住持只派了他的徒弟帮她回向。 因为这两文钱是全心全意, 这是满善; 后面只是把她富贵当中的一点拿来捐, 而且心已经不如第一次那样地恭恭敬敬, 所以这是半善。 我也曾经看过一个报导, 一对农夫老夫妇把他一生的积蓄统统捐出来, 买了一台救护车投入救人的行列当中。所以这一对老夫妇他是做到了满善,
全心全意。
善也有大有小。 卫仲达有一次刚好在睡觉的时候, 被这些阴司把他带到阎罗王那里去,结果这个阎罗王就说: 来, 把他的善跟恶的记录搬出来, 搬出来秤一秤, 看哪里重, 哪里轻。结果当把卫仲达的恶都拿出来的时候, 几乎可以把一间房子都占满; 而那个善只有像一根筷子一样小小的。 所以卫仲达一看很惊讶, 他就跟阎罗王说: 我才不到四十岁, 怎么会有这么多恶? 他自己也很惊讶。 阎罗王就跟他讲: 只要你起心动念是恶是不善, 阴间都有记录起来。
所以纵使没做, 但是你的念头里面常常有恶念, 所以才会这么多。 相信卫仲达一听完, 往后对自己的念头会多加谨慎。
结果把它放上去一秤, 那一小小的善录反而比这么多的恶还要重。 所以卫仲达自己也很惊讶, 就说: 那一串到底是什么? 后来就把它打开来看, 原来那时候朝廷大兴土木, 当国君大兴土木, 那人民就要怎么样? 就很辛苦, 一定会劳民伤财, 会让很多家庭都会搞得妻离子散都有, 因为丈夫都常常不在家, 家庭也会很难维持。 结果卫仲达听完以后就说了: 我建议的这件事, 皇上并没有接纳, 那怎么也算是善? 那接着阎罗王就跟他说: 你这一念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着想, 所以这个善非常地大。 所以善的大小最重要的在我们的心念。 当我们了解到如何去判断善, 那也才能够「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在《了凡四训》 这本书也把善归纳成十件事: 第一件事「爱敬存心」。 这一个爱敬存心应该怎么样去落实? 爱敬存心先爱谁? 先敬谁? 所以你看《弟子规》 就可以做到爱敬存心。第二个「敬重尊长」, 在家尊敬父母, 在公司尊敬上司。 比方说我们在学校也应该尊敬校长、尊敬教育官员。 那我们也要尊敬自己政府的领导人, 绝对不可以大肆批评, 这样也是对国家政府领导人不敬。 所以这是敬重尊长。 再来「与人为善」。 其实这样的事我们随手可做, 比
方说刚好你在学生的校门口, 看到一个家长在那里捡垃圾, 我们也可以马上跟他一起做。 这是与人为善。
「劝人为善」。 怎么劝? 我在大学时候曾经听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话是说到「在成人的世界里面, 人们不会听你说什么, 人们会看你做什么」。 因为成人比较固执, 你用讲的不见得讲得动, 他要眼见为凭, 不然你只用讲的, 他说: 你跟我也差不多, 你也没资格讲我。 所以大半都要用身劝, 用立身行道去感化。 所以在三国时候有一个名臣叫管宁, 这管宁在他治理的地区他也管理得很好。 当他在路上看到一些, 比方说有牛到了人家的稻田里面给人家破坏、 乱踩, 被他看到了, 他马上去把这一头牛牵过来, 然后在树荫下等, 等着这个牛的主人过来。 那等牛的主人过来, 一看到长官在这里, 然后又看到自己的牛干了坏事, 都会怎么样? 相当惭愧。 所以管宁有没有骂他一句? 有没有? 没有! 但是相信这个主人会无地自容, 这就是用德行感化。
那时候他的人民也因为常常去打水, 因为只有那一口井, 就会发生争吵、 发生争夺。 结果管宁也没有去教训他们, 自己去买了很多的桶子, 然后很早就去打水, 打好了都放在那里。结果这些人民本来要抢着去打水, 一看长官都已经帮他们打好了, 马上心生惭愧。 所以这都是以身去劝告, 唤醒他们的羞耻之心。 所以劝别人也是高度的智慧。 那这一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 谢谢大家!

慧雅古医图书网,是一个以古医书籍实物内容为基础的大 型综合型网站。
慧雅古医图书网 » 精品课丨幸福人生讲座: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第三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