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丨幸福人生讲座: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第三十八集)
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第三十八集)
人与人的接触很平凡, 所以我们能够忍让, 就能够化解很多的冲突。 能忍让就能化干戈怒气于无形之中,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在忍当中已经在扩宽心量, 就能做到「理服人, 方无言」, 也会唤醒对方的惭愧之心。 因为毕竟当人在发脾气的时候, 往往都是比较情绪化, 等他静下来就会觉得自己理屈。 所以这一忍, 忍出了自己的德行, 也忍出了对方的惭愧, 而且更保持了彼此的关系。 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 这缘分都得来不易, 不要多年的交情可能一语寒心, 结果温情全消, 那就不好。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到「言语忍, 忿自泯」、忿思难」, 一定要忍住情绪, 忍住脾气。
我们在人与人相处当中, 除了要礼让还要忍让, 再来还需要谦让。 当我们懂得谦虚, 别人就如沐春风。 相反的, 当我们有钱、 有才华了, 就得意洋洋, 那这一股傲气就会让身旁的亲友觉得很有压力。 你看我们小时候, 一些同学考完试, 他考了很好的成绩, 对着我们说:我回去都没有念书, 就考这样了。 我回去念得半死, 都考得比你不好, 然后你说: 我回去都在玩, 都没有念书。 这样的态度好不好? 不好。 别人刚好失意, 你又大谈你得意的事情, 让人家无地自容, 这个傲气就压到人, 就会伤害人与人之间好的印象、 好的关系。 所以谦让也很重要。
礼让、 忍让, 再来要谦让。 谦让能够替他人留余地, 不要让人家感觉矮你一截很不舒服。除了能够让人家好受之外, 当我们谦卑就受教有地, 就可以赢得很多长者给我们提携、 给我们指导。 所以这个「谦」 益处很多。《易经》 说「谦卦六爻皆吉」。 当我们处处韬光养晦, 处处给人家余地, 慢慢地就变成一个时时能替人设想的人。 当我们从小就告诉孩子礼让, 他会成为一个有分寸的人; 告诉他要忍让, 他就可以与人相处一团和气, 不发生冲突; 教他谦让,他就时时谦卑, 懂得替人家着想, 替人家留余地。 所以不要争, 争一定从竞争到最后变什么?斗争。 再来, 战争。 所以让能够赢得友谊, 争必然树立敌人, 到最后人生可能大半的精力都耗在哪? 怎么样去防止别人来伤害我。 那就累死人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六个单元「亲仁」。 亲仁, 亲是亲近, 是学习的意思, 亲近仁德之人。一个人的学问要有成就, 有两个先决要素, 一个是好老师, 一个是好同学。 好老师帮我们指路, 把很重要的教诲告诉我们; 好同学能够彼此提携, 互相提醒。 能够「善相劝, 德皆建」,能够「闻誉恐, 闻过欣」, 这样的态度一定会赢得「直谅士, 渐相亲」。 所以你看人生的问题,是不是《弟子规》都可以解决? 你以后面对刚好有朋友他要问你人生的问题, 你要不要紧张?
别紧张, 一本《弟子规》 保证你没有后顾之忧。 相不相信? 信心要足。那一天就有人问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你们现在是要帮助他, 来, 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你要讲出来那个句子, 他又不知道, 用哪些观念来引导他化解夫妻的冲突? 「恩欲报,怨欲忘」, 就是都想怨才会在那里闹情绪, 都时时想着对方这一段时间的付出, 这个气就去掉大半。「将加人, 先问己」, 不要一直要求别人, 我自己又做了多少? 「言语忍, 忿自泯;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讲话的时候那个脸色都那么难看, 谁受得了, 那一定冲突的。
所以当几句经文出来, 他能够反省自己, 慢慢这一个难题就开始有解了。 只要他不回到反省自己, 保证这题数学题怎么样? 无解。 所以人生的道理纲领,《弟子规》 包含在内。 只要《弟子规》 一门深入, 确实解行相应, 会开智慧。
在师生关系当中, 在同学关系当中, 我们也要抓住「善相劝, 德皆建」。 面对老师的态度, 怎么样跟老师学习?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老师教我们念的书可不可以打折扣? 不行。 所以只要是老师的话赶快去做, 不可以拖延。 这么一拖延。 现在这个时代,老师难为, 很怕跟学生结冤仇, 看你意愿不高, 他会对你非常尊敬, 以免怎么样? 以免到时候得罪你。 但是你假如依教奉行, 那师长一定会尽心尽力教导。 所以只要我们把「入则孝」这个「孝」 的态度来对待师长, 那我们自性的善良就显发出来, 我们的理智也可以快速建立。
当我们对老师是至诚的孝心、 恭敬心, 我们自性的善良、 智慧很快就能开显出来。中国最重要的两股精神, 就是孝道跟师道, 而师道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 所谓「夫孝, 德之本也」, 道德的根本在孝, 会孝顺父母的人他一定希望成就自己,「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所以他对师长一定也会非常恭敬。 我们之前也提过亲师的合作, 父母跟老师密切配合, 就能够把孩子教得很好。
现在亲师配合的现况好不好? 一来家长认知家庭教育重要性不足, 然后又会觉得教孩子是谁的事? 老师的事。 又由于比较溺爱小孩, 所以在学校一发生什么事情, 比方说老师多骂了这个孩子, 孩子回来也不知道怎么转述的, 家长一听火冒三丈, 去找谁? 找老师还好, 还可以把实际状况搞清楚, 直接找校长, 就把事情搞得很复杂。 因为校长也不在现场, 而且老师可能当初也是要训斥你的孩子, 也是希望导正他, 可能他的初心也是为你的孩子好。 你这个动作一做, 可能校长还要跟他面谈, 让他这个热忱都被浇熄了, 影响了老师的一种心境,更麻烦的是影响了孩子对于老师的态度。 而在学业当中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 当小孩看到父母动不动就可以去告老师, 那他对老师会不会尊敬? 那不可能。 当老师不敢教, 那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德, 怎么会有孝? 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当然我们为人师的也要反省反省, 绝对不能去求小孩家长都要非常尊重我们。 现在不能求了, 因为师道也比较式微了, 怎么说? 就像我考上师范院校去教书, 遇到很多朋友, 第一句话问我什么? 你一个月赚多少钱? 有没有师道? 怎么都没有一个人遇到我说: 你考上老师了, 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 那我听了一定法喜充满。 他又没有告诉我,要解别人的惑要先解自己的惑。 所以为人师要继续学习, 学为人师要开智慧才行。 那我对于
教书生涯一定怎么样? 充满动力, 而且不敢松懈。所以师道也要靠我们老师真正把它赢回来,不能去求。
在海口很多老师他都尽心尽力去教导《弟子规》, 落实《弟子规》。 有一个母亲在跟家长的联系簿当中用了「非常感谢, 非常感谢, 非常感谢」, 用了三句非常感谢的话感谢老师。有一位家长因为他是住在内地, 过年前夕正准备搭飞机回他的故乡, 在机场(海口的机场)打了一通电话给他孩子的老师, 他说: 刘老师, 我们现在全家要回内地过年, 特地向您辞行。代表这个家长对老师怎么样? 非常尊敬。 请问这个非常尊敬是结果, 原因在哪? 在老师真心
的付出, 家长可以感受得到。
师道的尊严必须靠家长教孩子, 也必须靠老师自己演好的榜样, 让人家尊敬。 而古代确实为人师者都是安贫乐道, 很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 而家长也确确实实能抓住机会教孩子对老师恭敬, 所以古代都有拜师之礼。 父亲带着小孩, 可能小孩才五、 六岁, 七、 八岁, 到老师上课的教室, 父亲在前面, 孩子在后面, 先对孔老夫子像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因为所有圣贤的教诲, 五经统统是折中于孔老夫子, 把它整理的非常地完善, 所以我们中国人尊孔老
夫子为至圣先师。 先跟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礼。 拜完之后老师上坐, 然后父亲依然带着孩子给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 小孩子五、 六岁最尊敬的人是谁? 父母。 尤其父亲, 父严母慈, 对父亲都是非常敬畏, 结果父亲对老师却这么样地恭敬, 在他小小的心灵当中, 对老师一定是不敢怠慢、 不敢造次, 非常恭敬。
虽然只是一个礼仪, 三跪九叩, 却已经把孩子学业的根基怎么样? 扎下去, 恭敬。 现在这个礼还有没有? 没有了。 我当初第一年当老师, 刚好带一个班, 带六年级。 有一个奶奶应该六、 七十岁, 她的孙子没有带作业本, 老人家帮孙子拿来, 连爬几楼? 四层楼, 爬得都有一点喘。 当然老奶奶这么做对不对? 不对。 孙子都这么大了, 要为自己做错的事负责任, 不然他很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责任感。 结果当我看到这一位长者, 她头抬起来也看到我, 马上
跟我鞠了一个九十度的鞠躬, 她说: 蔡老师, 您好。 那个躬鞠下去, 我的心境都不一样了。这个「老师」 两个字好不好扛, 诸位知道为什么我有点驼背了吗? 长者这么一鞠躬: 老师好。责任重大。 我们没有用心教人家的孩子, 怎么对得起这么真诚的鞠躬。
所以我突然体会到, 古代在行拜师礼的时候, 当孩子的父亲给老师行三跪九叩礼, 请问这个老师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 责任。 人家这样对待我, 假如没把人家的孩子教好, 怎么对得起。 所以就好象心上扛了块石头。 等这些孩子真的有成就了, 老师心里才有点安慰。 所以这些老师坐在上面, 不是觉得很舒服, 而是什么?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老师不只是念着要为人家的孩子、 家庭负责, 还要为了承传中国文化的道统而不能断送在他的手
上, 所以这都是他念念的本分。
中国的道统特别强调师承, 什么是师承? 这值得我们好好来了解。 我的老师释净空教授他到台中去就教于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师, 第一次去的时候, 李老师对他说: 你要跟我学有三个条件, 你一定要遵守, 你要遵守得了我才能教你。 第一个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 第二个所有要看的书、 要接触的东西都要老师同意才能看, 第三点李老师对他说: 你以前所学的我一概不承认。 因为我的师长那个时候已经在帮人家讲课、 讲学, 结果他的老师说: 你以前所学
一概不承认。 对内心怎么样?
我们来细细看看这三条规定。 我们不要只看到这规定的严格, 要看到规定所带来往后的影响、 往后的利益, 那我们就能够安下心来遵守。 为什么第一个只能听老师一个人讲? 因为当我们还没有契入真实学问, 很可能会在枝末当中打转, 你接触的东西愈多, 到最后会摸不着头绪, 一个老师一条路, 两个老师两条路, 听三个老师三岔路, 听四个老师十字街头。 诸位朋友, 您细细去看、 去观察, 我们身旁周围有非常多很喜欢看书的人, 但是他看了三年、五年, 你有没有发觉他的思考很可能愈来愈混乱。 比方说, 外国的哪一个作家这样写, 突然又说, 可是我又看了哪一本书。 他的思想、 观念没有掌握道德的纲领。
所以「教之道, 贵以专」, 教跟学是一件事, 所以学之道也要贵以专才行。 假如是四个老师就变成十字街头。 而且当你学乱了, 比方说你学三年、 学五年学乱了, 再从头来学容不容易? 可不容易了, 可能还要再花好多年把错误的思想清除出去。 所以择师不可不慎, 选择老师要谨慎。 从我们这几天的课程当中, 诸位朋友有没有感受到「慎于始」 的重要性? 你有智慧才能帮你的孩子「慎于始」, 你有智慧才能够让自己的决定不会在开始产生偏颇。
所以老师开出来的第一个条件, 为什么是除了他一个人的, 其余的不能听? 那是在保护学生的知见。 第二个所接触的书一定要老师同意, 不然不可以看, 那是对学生的爱护, 让他的心专注, 不杂乱, 因为专注才有定, 定才能开智慧。 第二个条件所有的书要老师同意才能看, 这都是保护学生。 第三点以前所学一概不承认, 这个用意在哪? 所谓半瓶醋会响叮当,半吊子是最难学习。 所以老师要他全部放下, 把心中的东西倒空, 用一个虚心谦卑的态度来受教, 这样才能学得好。 所以这三个条件是很深远的意义。 我的师长他答应, 结果守了三个月, 内心非常高兴, 就跑去跟老师说: 老师, 这三个月当中, 我已经感受到, 因为守了这三条, 心愈来愈清净, 而清净心能生智慧、 能生觉照。 所以他跟老师说: 我不止要守五年, 我要再加一倍, 要守多少? 十年。 当我们要跟着古圣先贤学习的时候, 也一定要做到这三个条件, 不能再看一大堆杂书, 一定要遵循着老路子走, 不然就可能「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我们要找老师, 要跟着老师好好学习, 这个「跟」 最重要的是不是身体要跟? 是什么?心要跟, 老师能教一句, 我们就要去落实一句。 所以古代像孟夫子没有见过孔老夫子, 但是孟夫子非常恭敬虔诚拜谁为老师? 拜孔夫子为师。 他的真诚恭敬心超越了时空, 所以学得相当地好, 被尊为「亚圣」, 仅次于孔夫子的圣人。
司马迁也以左丘明为师, 非常恭敬地拜读他的《左传》, 司马迁也深入左丘明写文章的功夫, 所以他也写出了旷世的钜作《史记》。 所以诸位朋友, 我们能否跟圣贤人学得很好, 最重要要好好提升自己这一个好学、 恭敬的心境,
来对待经典、 对待善友、 对待善知识。 我们这一节课先讲到这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