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杂志1972年试刊版
《赤脚医生》系列 1972创刊号 人民卫生出版社
试刊版 目录
致读者…………..(3)
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4)
沿着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卫生路线胜利前进…………..(10)
穷山沟合作医疗越办越好…………..(12)
讲座
1、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5)
2、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正确使用…………..(16)
3、克山病概述…………..(19)
4、中医儿科临床浅解 …………..(22)
5、谈谈植物药的品种鉴定…………..(25)
经验交流
1、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搞灭螺群众运动…………..(28)
2、中西医结合,以中草药为主,大范围内救治烧伤…………..(30)
3、三枝汤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附150例疗效观察)…………..(33)
4、介绍赵炳南老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经验…………..(34)
5、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36)
6、指压麻醉290例临床小结…………..(38)
7、鸡屎藤注射液止痛实验与疗效观察…………..(39)
8、土法制造氢氧化铝凝胶…………..(41)
病案讨论
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并发挤压综合征病案讨论…………..( 41)
2、阑尾脓肿病案讨论…………..(44)
3、“黄疸待查”病案讨论…………..(45)
问题解答
1、如何正确使用避孕片?可能出现哪些副作用?应怎
样处理?…………..(41)
2、肺心病心肺功能衰竭时应怎样用洋地黄制剂与其他
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时有何不同?…………..(16)
3、什么叫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黄疸是怎样产生
的?急性肝炎病人为什么会出现黄疸?…………..(18)
4、传染性肝炎时血清谷-丙转氨酶为什么增高,它的
增高是否可以诊断传染性肝炎?…………..(35)
5、中医理论中所说的“津液”是指什么?…………..(27)
6、中医理论中所说的“气”是指什么?…………..(32)
7、什么叫胸内负压?它有什么作用?…………..(48)
8、有人说“煤气中毒后只要给病人灌点醋或酸菜汤就
能解毒”对吗?…………..(48)
9、什么叫安定剂?有哪些别称?它们的分类和应用范
围如何?与镇静剂、催眠剂有何不同?…………..(24)
10、用0.5%盐酸普鲁卡因与5%葡萄糖配成注射液放置
后,为什么普鲁卡因的含量会降低?…………..(48)
《赤脚医生》系列 1972创刊号 结束
致 读 者
本刊编辑组
《赤脚医生杂志》是一种综合性中级医药卫生专业杂志,它是供农村赤脚医生、公社卫生院以及厂矿、部队的基层医药卫生人员阅读的。广大赤脚医生和基层医药卫生人员早就要求出版一种适合他们阅读的专业杂志。这个愿望,在中央首长的亲切关怀下,在广大赤脚医生和其他医药卫生人员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实现了!
自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经过批修整风,整个医疗卫生战线形势一派大好。我们的赤脚医生现在业已苗壮成长为一支百万人的朝气蓬勃的队伍;公社卫生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合作医疗制度犹如烂漫的山花,开遍了祖国的万里河山;整个医疗卫生战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成就;我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这个时候出版《赤脚医生杂志》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准备先行试刊,以便摸索经验,听取广大读者的意见,为正式创刊作准备。
“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我们一定要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坚决贯彻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光辉指示和其他有关教导,认真把这个杂志办好。要办好这个杂志,必须靠大家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因此,我们热诚地希望读者们多多提出意见,并把在医药卫生工作实践中取得的经验总结出来,寄给我们,共同来办好这个杂志。
本刊筹办以来,我们收到了各地赤脚医生和医药卫生工作者的不少来信来稿,给了我们以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但限于篇幅,本刊只能以后陆续选载各地作者的稿件。值此试刊之际,我们谨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1972年12月
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
一九七一年八月三十一日。辽润的淮北平原,长空碧蓝。安徽泗县丁湖公社的社员们,一早就踏着露水下地了。
突然,县医院的一辆救护车从公路上穿过,直向丁湖医院驰去。正在附近田里干活的社员们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了?”他们放下锄头,也跟着跑去。
教护车停在丁湖医院的门前,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李月华医生的病危险了。脸色苍白的李月华被抬上了救护车,送往县医院抢救。许多人跟着车子追了好远一阵。
人们焦虑不安地念叨着:“月华啊,你可得好好地回来呀!”…
“她做的好事俺们数不清”
李月华是位普通的乡村医生。她在泗县工作已经有十多年了。
这些年来,李月华走村串户为贫下中农防病治病,孩子们称她“李姨”,年青人喊她“二姐”。大爷大娘们,亲切地叫她“闺女”。来找李月华看病的人,看着她那和蔼可亲的笑脸,殷勤体贴的细心劲,都觉得她是自己的亲人。
那是一九六二年的冬天,李月华的男孩小冠军刚满三个月的时候,她去为邻居赵二姐接生。产妇分娩很顺利,刚生下的女孩小金叶非常可爱。当时,赵二姐丈夫不在家,没人照应,李月华从自己家里拿来米面、红糖、鸡蛋,亲自做好送到赵二姐床前。后来,赵二姐突然生了病,经过李月华细心治疗和护理,病是好了,可奶水一滴也没有了。小金叶衔着奶头哇哇哭闹。赵二姐急得直淌眼泪。李月华听着小金叶的哭声,揪心似地难受,她决定给小冠军停乳喂粥,用自己的奶水哺育小金叶。从此以后,李月华每天按时给小金叶喂奶,夜里只要听见小金叶的哭声,天气再冷也要赶来。
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李月华出诊归来,远远就听到小冠军和小金叶都在啼哭,赶紧加快了脚步。但是她没有回家,而是去敲了赵二姐的门:“二姐,开门呀!”赵二姐听见李月华的声音。一骨碌爬起来点上了灯。看到李月华背着药箱子走进来,便激动地拉住李月华的手说:“她李姨,你家小冠军也在哭呢!”李月华笑着说:“没啥,有他姥姥哄着哩。”一边说,一边给小金叶喂奶。赵二姐望着渐渐入睡的小金叶,感动地伏在李月华的肩上哭了,泪水把李月华的衣裳润湿了一大片。……
就这样,冬去春来,李月华整整给小金叶喂了六个月的奶,直到可以断奶喂粥。
李月华一心想着贫下中农,她的家,也成了一个“家庭病室”。贫下中农到李月华的家里看病,不论是一身汗水,还是两脚泥巴,也不论是普通病,还是传染病,李月华总是把他们让到自己的床上检查治疗,甚至还做些小手术。有时候,医院里的病床住满了,李月华就把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接到自己家里,腾出一张床给病人住。这几年,先后在这张家庭病床上住过的病人,在少里说也有一百五十人。李月华家的煤炉子,白天黑夜都不灭,那是李月华为病人准备着的茶水炉子。远路来的病人,就在这个的子上烤就做饭。李月华对贫下中农是这样关心体贴,难怪人们说,李医生给俺看病,”药方没开俺的病就好三分”!
李月华的家里养了一条小黄狗。说起这条小黄狗,还有一段来历:
一个夏末的深夜,大雨下个不停,李月华查完病房回到家里,紧张工作一天,躺下就睡着了。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她惊醒了,开门一看,北头生产队的叶大姐正站在雨中,全身上下都湿透了。李月华赶紧把叶大娘让进屋望,原来是她儿子王春得了急病,肚子疼得在床上直打滚。当李月华知道叶大娘已经敲过两次门,在雨地里等了好长时间,心里很不安。她背起药箱,来到叶大娘家。检查结果,王春得的是“胆道蛔虫”。李月华给他打了针,吃了药,王春渐渐好些了。李月华坐在床前一边观察病情,一边在想:如果王春得了更紧急的病,我醒得晚了,不是很危险吗?怎样才能不耽误时间呢?想着想着,叶大娘家的公鸡喔喔报晓了,李月华心里一亮:鸡能叫明,狗叫不是也能给人个信号吗?回去以后,她就买了一条小黄狗。从此,只要有生人老进院子小黄狗汪汪一叫,李月华的屋里就点起了灯。
李月华的宿舍就在医院的院子里。一天深夜,东风大队小彭生产队彭兴汉的小孩得了急病,抬到医院。软床子刚搁下,李月华已站在他们面前,来人都很惊奇:“她李姨,你怎么知道俺们来的?”李月华指着身边的小黄狗,笑笑说:“是它给我报的信。”
李月华为病人想得就是这样周到,这样细致。正象七十二岁的贫农周廷俊说的:“俺们心里刚刚想到的,月华就为俺办到了;俺们心里没有想到的,月华也为俺办到了。她做的好事,就象天上的星星,俺们天天都看到,可是俺们数不清啊!”
“做医生就要学习白求恩!”
李月华出生在江苏省宿迁县一个贫苦的农村医生的家庭。一家人随着父亲漂泊行医难以糊口李月华饱一餐饥一顿地度过十个春秋。苦难的童年,把李月华和千千万万贫下中农连结在一起,使她从小就懂得爱什么,恨什么,也使她从小就看到,贫下中农多么需要自己的医生来为他们解除病痛。十六岁那年,李月华就走上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岗位,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她迅速成长起来。毛主席的光辉著作,是她爱读的书;毛主席提倡的为人民“救死扶伤”,是她行动的指南;毛主席号召学习的白求恩同志,更是她心目中的光辉榜样。
多少次她读着《纪念白求恩》,认真地领会着毛主席的这段教导:“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她到处搜集白求恩的故事、图片。她常说:“做医生就要学习白求恩!”
一天深夜,李月华给一个难产的妇女接生回来,一进屋就低头坐在床沿上,红肿的眼睛里凝着泪花。她丈夫赵斌问她出了什么事。李月华难过地说:“我守了三天三夜,……大人保住了,可是,孩子……没了。”过了一会,她抬起头来认真地说:“老赵,我过去认为,学习白求恩只要把一颗赤诚的心交给人民就行了,现在才知道,要把革命工作搞好,还应当象白求恩那样对技术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从这件事情以后,李月华深深地感到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她多么渴望一个学习的机会啊!
党了解李月华的心思。一九六五年八月,组织上推荐她到宿县专区医院进修。
李月华废寝忘食地学习起来。领导上让她进修的是外科与妇科,但是她除此以外,还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学内科、儿科,后来又扩大到牙科、眼科、骨科。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恨不得把各方面的医疗技术统统学会。有人说,”你这也学、那也学,不就成万金油’了吗?”李月华认真地说:“农村缺医少药。贫下中农需要我们成为一个多面手。如果这叫‘万金油’,我甘心情愿做这样的‘万金油’。”
为了掌握多方面的医疗技术,李月华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就拿外科手术的打结来说,开始的时候,李月华每分钟只能打一两个结。她到处寻找结扎用的废线,用锁扣、床架、板凳腿……练习打结。一天晚上,已经是半夜十二点钟了,李月华还在宿舍里练习打结。一位值班的医生走到她身边,发现她每分钟能打五六个结了,高兴地说:“你进步得真快呵!”李月华想了想说:“光着手打结,与做手术时戴着手套打结不同。现在能打五六个,戴手套就打不了那么多了,我还得练。”
一年零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对李月华来说,这是一段多么宝贵的时间啊!她没有辜负党的期望,学习归来,她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已经是一个会看妇科、儿科、内科、外科常见病,能做二十多种大小手术的医生了。
离职的进修结束了,她在工作中的学习又开始了。为了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她把办公桌搬到一位老中医的对面,随时请教;为了掌握针灸穴位,她不知在自己身上扎了多少针;为了寻找一个民间引产秘方,她三次访问一位贫农老大娘;为了学习化验,她把化验员李守信的有关书籍全部看完……。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李月华不仅反复阅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写下了不少政治理论学习笔记,而且也读了二十多种中西医学理论书籍,写了六七万字的业务学习笔记。
“是革命的本钱,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
在专区医院进修以后不久,李月华被调到泗县草沟医院。这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烈火正旺。
李月华心里也有一团火。她要把在专区医院学到的技术,全部献给贫下中农。她象一部开足的马达,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不论是上班,还是在家,病家一叫就出诊,病人一到就看病。正在吃饭时,把碗一推就去;正在喂奶时,把孩子一放就走。她夜间很少睡过安稳觉,有时一夜出诊四五次。
那是一九六七年的中秋节,李月华家里做的节日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还不见李月华回来。
她是头天晚上深夜出诊的,黎明才回来。刚刚疲倦地躺在床上,就听见有人来找赵斌,低声地告诉说:稻王大队贫农社员王翠侠难产,小孩一天多没生下来,现在抬到了医院,由于出血过多,昏迷不醒……。李月华听到外面的低声细语,立即披衣起床。她看见赵斌关切的神色,便笑着说:“我去看看。我不累,不要紧的。”说着,就匆匆走出门去。
经过检查,产妇是横位难产。李月华迅速地给王翠侠做好麻醉,施行内倒转手术,矫正胎位。就这样,一直忙到下午三点,孩子才生下来。但是,大人、孩子都没气了。李月华赶忙抢救大人,大人醒过来,她又把婴儿嘴里的羊水吸出来,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婴儿也终于得救了。
李月华从深夜出诊起,到这时已经连续忙碌了十五个小时。她两顿饭没有吃,低血糖病又发作了,满脸汗珠往下直流,一下就瘫倒在地上……。
李月华有多少个节日是这样度过的?贫下中农说。俺们说不全;李月华有多少次象这样带病工作?她家里的人说,俺们记不清。
贫下中农看到她日夜工作,眼睛陷下去了,他们多么心疼!有人对她说:“你再不注意体息,俺们以后不找你看病了!”李月华笑着说:”过去自求恩同志哪里枪声急,伤员多,他就去哪里。比起自求恩,我差得远哩!” 有人劝她说:“身体可是革命的本钱呀” 李月华说:“对呀!是革命的本钱,就要舍得花在革命上!”
一九六九年一月,李月华生下了最小的女孩冠英。直到临产的前两天,她还在工作;产后第二天,她又坐在床上给人看病。
就在生下小冠英第五天的深夜,外面下着鹅毛大雪。李月华坐在床上看书,直到十一点多才断下。朦胧中她仿佛觉得有人踏雪走到门外。“是不是有急诊?”她立即起身点灯,问道:“谁呀?外面一位老大娘颤抖的声音回答说:“月华,俺外孙子没气了。”“我就来!”
大门一开,一阵寒风吹进片片雪花。李月华认出是草沟大队西南生产队的蒋大娘。赶紧让她进屋坐下。老大娘不肯坐,慌乱地叙述着她外孙的病情。
李月华穿上套鞋,背上药箱,拉着蒋大娘就走,并催着说:“快:快!”可是走不多远,一阵凤传来小冠英的哭声。蒋大娘 一把抱住李月华:“唉呀,俺想起来了,俺外孙子比你家冠英还大十天,你才是月子里第五天,怎么能在大雪天出来呢?都怪俺急糊涂了。快回去吧:俺找别的医生去。”一边说,一边把李月华往回推。李月华赶忙说:“大娘,不要紧,快走吧!”说罢。头也不回地赶到了蒋大娘的前面。
来到蒋大娘家,只见孩子浑身青紫,眼睛紧闭,呼吸微弱。她问了一下情况,断定是孩子妈妈睡觉不慎,把孩子捂得窒息了。她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过了半个钟头,孩子才“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李月华又给孩子打了针,孩子渐渐安睡。这时,已经是深夜两点多钟了。
李月华走了以后,蒋大娘母女俩激动得泪流不止。大娘对闺女说:“俺孩子金贵,人家孩子不金贵吗? 你是月子里十五天,月华月子里才五天哪:可是人家没听到一个‘请’字就来了。闺女,你一辈子都要记住,毛主席教育出来的李医生,是你做人的榜样。”
母女俩说到天蒙蒙亮,才渐渐睡着。这时,门外又响起了李月华亲切的声音:“大娘,孩子好了吗?” 蒋大娘赶忙开门,只见外面雪花还在飘着,李月华深夜前来的两行脚印还没有盖满,一条新的脚印又通到她家的门前。她拉着李月华的手说:“好闺女,叫俺怎么感谢你啊!”
“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的壮丽事业”
一九七一年四月,李月华夫妇调到了丁湖医院。
八月中旬,李月华向丁湖公社党委交了人党申请书。这天晚上,她异常兴奋,对党无限热爱的激情,在她心中翻腾。她在日记里写道:
“我虽然还不是个共产党员,但是我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人类的壮丽事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八月二十七日,她忽然病倒了。
八月三十日是李月华连续高烧的第三天。
这天上午,贫农社员李文用拖车拉着他的爱人,来找李月华看病。一见李月华病例在床上,就说:“李医生,你休息吧。俺们等几天再来找你看。”李月华说:“有病哪能等啊!”她让爱人赵斌搀扶着,走河拖车前,仔细地给病人作了检查,开了处方。李文夫妇走后不久,李月华的体温又上升到摄氏四十一度,昏昏沉沉地倒在床上。
晚上十点多钟,产妇邓彩霞生下婴儿两个小时后,胎盘还没有下来,大量的出血引起虚脱,被送进了丁湖医院来了。郑海泉医生为产进行子宫按摩,不见效果。产妇的丈夫丁持东焦急地问,“是不是去请李医生”郑医生为难地说,“看来到做胎盘剥离手术,我们医院也只有李医生能做。可是,她高烧一天了。上午还休克一次,我……”
时间在飞逝。产妇的病情越来越危急。丁持东忍不住了,悄悄来到李月华家。看将李月华仍在昏睡中,他把要说的话又咽了回去。这时刚刚清醒些的李月华觉着来了人,轻声问道,”谁呀!”李医生,俺孩子娘快没命了!……”丁持东说着忍不住哭出声来。
李月华强撑着要起床,可是一阵眩晕,又倒了下去……“老赵,快扶我起来,救病人要紧:”李月华的声音十分微弱,但语调是那么刚毅坚定。赵斌把她从床上扶起来,同丁持东一左一右搀着她走出门外 。
淮北平原上的初秋深夜。大地沉寂,清风凉爽。持续高烧四十一度的李月华,被凉风一吹,“哇”的一声吐了。从宿舍到门诊室只不过二十来米,可是,李月华接连呕吐了三次。看着这情景,丁持东激动地说:“李医生,你回去吧!”李月华艰难地走着,轻轻地摇摇头。她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那二十米,这是不能用普通尺子衡量的二十米,这是她生命途中光辉的二十米!
李月华终于跨门进了诊室。她脸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地坐在椅子上,一面听郑医生叙述病情和抢救的经过,一面让他给自己戴好手套。李月华吃力地站了起来,颤颤巍巍地走到病床边。赵斌扶着她,郑医生为她举着煤油灯,李月华倾注全部精力,为这个贫农女社员开始了胎盘剥离手术。
手术在紧张地进行。李月华的两腿渐渐支持不住了,几乎全靠在赵斌的身上。汗水沿着她的发梢往下流,全身都湿透了。每做一个手术动作,每坚持一分钟,李月华要凝聚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多么巨大的病痛啊!
手术终于结束了。
人们把李月华扶到椅子上,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胎盘……完整……吗:”郑医生立即做了检查,告诉她胎盘完整。这时,李月华的脸上微微露出了宽慰的笑容。
李月华喘息了片刻,向赵斌要过听诊器,让他扶着又为产妇作了一次检查。“心音很好。”说罢,便昏倒在床边。“李医生!”“李医生!”.李月华苏醒过来了。大家劝她立即回去休息,她摇摇头说:“等一等,我再观察一下。“郑海泉热泪滚滚,激动地说:“李医生,你回去吧。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李月华回到了宿舍,可她的心还在产妇身上。她对守护在床前的赵斌断断续续地说:“要给病人……打一个星期的……青霉素,服一个……星期的……长效磺胺,防止……感染。”赵斌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下,他一把住李月华的手;“月华,你放心吧,我们会办的。”
三十一日凌晨,李月华正躺在床上输盐水,郑医生来看望她,她不安地说:”这两天我生病你们辛苦了。等我烧退了,就去接你的班。”李月华,这个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医生,在她生命后危的时刻,还是这样满腔热忱地想着工作,想着同志们。谁料到,这几句话竟是她最后的遗言
半个多小时以后,李月华的病情急剧恶化。尼克刹米注射了。无效:山梗菜碱注射了。无效:肾上腺素注射了。无效:强烈针刺、物理降温都做过了,李月华仍在昏迷中…
李月华病情危急的消息,迅速传开了。正在开公社党委会的同志们停止了会议,正在上课的师生们走出了教室。正在田头的社员放下了锄头·····人们怀着焦灼的心情纷纷跑来探望。
上午十点,泗县县医院的一辆救护车,载着垂危的李月华,载着丁湖人民的焦虑和期望,疾驰而去。
县医院立即组织抢救,但已经迟了。根据诊断,李月华患的是脑型疟疾。由于在持续高烧中劳累过度,出汗太多,抢救无效,下午三时四十五分,李月华同志光荣殉职,年纪只有三十三岁。
激励千万人前进
下午,不幸的消息传到丁湖公社,许多人痛哭失声。李月华救活的那位产妇邓彩霞,一听到这消息,受到极大的震动,她泣不成声地说:“李医生,李医生:你最后一口气也用来救俺了,你这样好的人怎么能死呢!”这一天,丁湖大队三百五十多户,多少人家晚饭凉了没人吃一口,多少人家屋里传出了哭泣声。噩耗传到了草沟公社,传到了曹场公社······人们想起李月华背着药箱,风里来雨里去,为贫下中农日夜奔波的往事,辗转不能入睡。
丁湖公社召开了追悼李月华同志大会,许多贫下中农自动地来了,草沟公社的贫下中农也从二十里外赶来。追悼会开始的时候,已经到了两千多人,人们还在陆续不断地赶来。
夜已很深,草沟镇的一间草屋里,仍然亮着灯。参加追悼会回来的贫农张成坤,抚摸着两个被李月华救活的小孙子,想着李医生,止不住泪水纵横。一天清晨,这位七十二岁的老人又默默地来到李月华的墓地。他围着坟墓走了一圈又一圈,抓起一把坟土,看了又看,攥了又攥,把它紧紧地贴在心窝上:“月华,好闺女,俺和俺的全家永远忘不了你,俺的两个小孙子长大后,一定让他们象你一样·····。”
李月华同志去世以后,她父母原来想把她的遗体运回原籍安葬。可是,丁湖人民恳求两位老人:“李医生是为俺丁湖贫下中农累死的,还是把她葬在丁湖吧;让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让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教育着俺们的下一代:”李月华的坟墓,现在在丁湖公社村东口的高地上。来这里致哀的人,从她去世以后,一个多月里一直络绎不绝。
中国共产党宿县地区委员会根据李月华同志生前的申请,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共安徽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向李月华同志学习。李月华的光辉事迹,越过淮河,跨过长江,传遍了整个安徽。广大群众赞扬她,说她是社会主义时代英雄谱上又一个高尚的人。她短短的一生,是全心全意把健康和幸福送给阶级弟兄的一生;她走过的道路,是共产主义战士所走的道路,正象鲁迅所说的:是“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的道路。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共产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人,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安徽日报》记者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原载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人民日报》)
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北京市卫生防疫站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冬春季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传播迅速,易流行。如诊治不及时,病死率高,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危害很大。
流脑的病原菌,为脑膜炎双球菌,在带菌者的鼻咽部或病人的鼻咽部、皮肤瘀点、血液、脑脊液中均能分离到病原菌。它对外界抵抗力低,怕日光,不耐寒,在低于37℃、高于50℃或干燥的环境中均易死亡。来苏儿、氯亚明、漂白粉等消毒药和磺胺、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等治疗药物,均能在短时间内杀死或抑制其生长。广大医药卫生人员还创造了复方连翘注射液等清热解毒中药,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流脑,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流脑流行特点
1.发病年龄:不论老幼青壮年,都可能得这种病,但发病最多的是15岁以下的儿童,约占80~90%。在非流行年份,以两岁以下的婴儿发病率最高。流行年份则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这说明流行年份与易感人群累积有关。
2.发病季节:任何年份,流脑发病都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每次都从前一年十二月和当年的一月开始上升,二至四月或三至五月达高峰,六月著下降,至十一月零星发生。差不多每年都是这样。
3.冬春季发病率升高与居住人口密度有关:在入冬后,人们居住集中,如通风不好,互相接触多,这就增加了流脑传播的机会。特别是春节时期,探亲访友交往频繁,更会促进流脑的传播。随着天气转暖,室内通风良好,流脑也随之明显下降。再者与上感(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据各地报告,观察到咽峡炎多少与流脑发病多少相平行或在流脑流行初期上感病人有增多的现象。同时上感病人带菌率比健康人带菌率高3~4倍,有人在流脑流行期分析105例带菌者中74.3%鼻咽部有炎症改变。说明上感病人中相当一部分人为流脑的鼻咽炎期。因此,在流脑初期或流行期对这部分病人重视是十分必要的。
二、流脑的预防
只要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实行干、医、群三结合,采取综合性措施,流脑的流行是可以防止的。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卫生防病知识。
搞好室内环境卫生是预防流脑发生流行的重要措施。从前边说的居住人口密度大,发病率高的情况来看,说明搞好环境卫生,实属重要。特别是人口多的家庭、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校等单位,做好室内卫生,在保持室内温度的情况下,进行经常的通风换气,对预防流脑更为重要。向广大群众宣传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宣传预防流脑的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使他们掌握流脑症状和预防方法,对及早落实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病人和早期治疗都能起重要作用。
2.做好疫情报告,早期发现病人。
在流行季节里,医务人员加强巡诊、严密观察,以及早发现病人。发现病人立即上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预防、早治疗,及时控制疫情。
3.发现疫情立即采取防疫措施。
发现流脑病例后,医务人员一定要到病家进行疫情处理,以防疫情蔓延。对病人除向上级做疫情报告外,最好就地送医院隔离治疗,病人离开家后可进行通风换气、晾晒衣被、消毒处理(3%来苏儿、2%乳酸、0.5%漂白粉澄清液,室内喷雾);对病人周围的上感病人或稍有头痛、恶心呕吐、低烧、皮肤可见出血点者或婴儿拒乳、嗜睡、哭闹不安、发烧者,应按轻症流脑治疗;对流脑发生流行的单位或村子的上感样病人,也应按轻症流脑治疗,这对控制流脑疫情传播蔓延,有很好的效果。对病人周围无何症状的密切接触者,一周内应密切注意观察。
在流行地区、单位、村子,应尽量减少人群接触,不要探亲访友、放电影、开大会,以免传播流行。
4.药物预防。
①大青叶、野菊花各五钱,银花、板蓝根、贯众各三钱,水煎,当茶饮。或浓煎,一日分服,连服一周,流行季节可间断服用2~3周。
②藤黄连一斤,加水五斤,煮沸半小时,每次服1~3匙,日服二次,也可滴鼻、喷喉。
③2~3%黄连液、0.3%呋喃西林液、
0.1%洗必泰液,滴鼻或喷喉。
④流行期间,早晚用淡盐水嗽嗓子,吃大蒜,大葱都有好处。
此外,也可针灸足三里。
5.对健康带菌者,一经查出,应给治疗。
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正确使用
北京儿童医院 林 传 家
麻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在国内较大规模地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由于这些疫苗临床反应轻微、安全、免疫效果良好,因此,有效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但是,在某些地区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又出现局部的麻疹小流行。因此如何正确评价麻疹减毒活疫苗近期和远期效果呢?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一、关于麻疹减毒活疫苗本身存在的问题
从1959年至1962年国内外关于麻疹减毒活疫苗试用于小儿人群的观察中,虽血清抗体的阳转和保护率达到96%以上,但发热率却达80%左右,其中高热反应占20~60%,半数小儿有皮疹,故在实际应用上不易推广。因此,不少医务人员一方面致力于进一步减毒的疫苗株,以期获得极低的临床反应而仍保持高度的免疫原性,同时,分别对①高度减毒活疫苗的单独应用,②部分减毒活疫苗与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联合应用,③以活疫苗应用于带有母体麻疹抗体的幼婴,④以灭活疫苗单独应用或在减毒活疫苗前应用等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
自1962年以后,我国选育的高度减毒株上海191、长春47、北京55等制成的疫苗,高热率已正确使用分别下降到3.2%、5.7%、3.7%,而血清抗体反应均显示出明显的稳定性,因此在接种时就不需要联合
应用丙种球蛋白,为大规模人群推广使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决没有绝对的百分之百有效的东西。从各地大规模的小儿人群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血清抗体阳转率来看,无论是一般减活疫苗还是高度减毒活疫苗,接种后总有百分之几的小儿血清中没有出现抗体阳转,因此没有获得初次免疫。显然,这些小儿对麻疹仍是易感者,遇到麻疹传染源
还可以发病。
另外,从疫苗的免疫持久性来看。麻疹减毒活疫苗接种后的高热率与疫苗的免疫持久性有一定的关系。据国外材料报告,某些毒株制成的疫苗,接种后高热率大于10%者,追踪观察十年,未发现一例抗体阴转,且抗体平均值仍较高。国内北京60毒株也获得同样结果。而北京55疫苗接种后虽高热率仅3.7%左右,但其免疫持久性亦较差,在9年的追踪观察中,每年都有10%左右的初次免疫儿血清血凝抑制抗体呈现阴转。从1965年开始,长春、北京的医务人员对某个比较闭塞的海岛进行免疫持久性的研究(目的为了避免自然麻疹对人群抗体水平的干扰),使我们了解到,用北京s5疫苗初次免疫后4~5年,抗体阳转率逐年下降,应当进行再次免疫(即加强免疫)。
再次免疫的时间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观察到当血清抗体水平下降至一定程度时再接触麻疹患者,有三种可能:其一是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获得隐性感染;其二是发生轻型麻疹(不典型麻疹);共三是典型麻疹。通过大量的人群再免疫的资料分析,现再免疫成功与否,与再免疫所用的疫苗株本身的关系不大(即用不同剂量不同程度毒株进行再免疫,其差别并不显著),而与再免疫前的血清抗体水平则有一定关系。即再免疫前如抗体水平>1:16时,再免疫则不易成功。至于何时进行再免疫比较合适?首先应根据不同地区使用的不同疫苗的免疫持久性而定,其次要根据当地是否有麻疹存在,第三要考虑当时当地易感儿积累的其它原因。根据北京市和其它地区接种北京55疫苗的免疫持久性来分析,在初次免疫后的4年,即有30%的免疫者血清抗体呈现阴转。而根据过去的经验,当某地区的麻疹易感儿积累到40%或以上时,就可以出现麻疹流行。所以在使用北京55疫苗的地区,初次免疫后4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进行再免疫是适时的。至于是否需要第二次再免疫,根据目前的调查,尚须进一步商榷。
二、关于疫苗使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接种率与发病率的关系:接种率愈高,发病率愈低,当接种率达到80%时,就可以控制麻疹的流行,而接种率在40~60%时,只能使麻疹的发病率降至较低水平(见附表)。
附表:北京市四个条件相同的地段北京55
疫苗的接种率与发病率的关系
地段 | 麻疹易感儿总人数, | 接种人数 | 接种率
% |
发病
人数 |
麻疹发病占易感儿总数的百分比 |
甲 | 1332 | 1068 | 80.2 | 19 | 1.4 |
乙 | 1374 | 830 | 60.4 | 62 | 4.5 |
丙 | 1441 | 586 | 40.7 | 116 | 8.0 |
丁 | 1665 | 0 |
—— |
344 | 20.6 |
(2)接种疫苗量与免疫成功的关系:没有一定的数量也表现不出质量。虽然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最小免疫成功剂量是10~50TCID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但往 往注射到人体中去的时候不一定能达到最小免疫成功的剂量。影响因素很多,如①应用临近失效的疫苗;②在注射时注射器和针头内有水滴,而使注射剂量不足:③注射时消毒皮肤所擦的酒精未干,或者注射后抽出针头时用消毒皮肤的酒精棉球压迫注射部位,致使棉球中的酒精被挤出而随注射的针孔进入皮肤,将疫苗中的活病毒杀死,等等。这些原因,都能使接种剂量降低,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工作质量,一定要注意注射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以保证每个被接种的儿童能够得到足量的疫苗。
(3)初次免疫的最小年龄与免疫成功的关系:过去有人认为6个月左右的小婴儿也有出麻疹的,因此把初次免疫的年龄提前到6个月甚至不满6个月,这样是不恰当的。国内外的报告指出,有些婴儿体内的母体剩余抗体可持续至1岁左右,因此,按照规定满八个月才能开始接种是合理的。但是,目前各地在实际应用中出入颇大,有些地区提前到6个月就开始接种。这一部分小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实际上没有产生抗体,而经过几个月,当身体内的剩余抗体消失后,他们又成为麻疹易感儿,一旦发病,则使人们误认为麻疹疫苗无效。我们曾观察6名出生5~6月的婴儿,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其中5名在一岁半至两岁时出了典型麻疹,另一名在他一岁三个月时测定血清抗体,仍未阳转,后经再免疫才获成功。由此看来,初次免疫的最小年龄必须满8个月。
(4)预防接种时间的安排:根据国内外经验,在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第12~14天,血清中开始出现血凝抑制抗体。接种后一个月血清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所以要发挥疫苗的免疫作用,最好能在麻疹流行前一个月进行。我们观察在54名麻疹易感儿中,19名是在接种疫苗前11天至接种当天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即他们是在麻疹潜伏期中接种了疫苗,结果每一个人都发生了典型的麻疹。另外,35名是接种后1~13天才接触了麻疹病人,均未发病。这结果雄辩地说明必须在麻疹流行前一个月进行接种为宜。但是,目前有些地区,根据此项规定,只是机械地在每年麻疹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安排一次,如在此时,小儿不到接种的年龄或者当时有其他的原因不能接种时,便没有机会补种,只好等第二年再接种。这也是近来某些地区麻疹易感儿积累的原因之一。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应当考虑开展经常性的有计划的预防接种门诊,当婴儿满八个月时,适时地给他们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5)疫苗的保存和运输需有一定条件:麻疹活疫苗对温度非常敏感,通常要求在2~10℃左右。否则,可因温度不适宜,使活疫苗变成死疫苗,而影响其免疫效果。同时在运输、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也必须有适宜的条件才行。
(6)不典型麻疹的存在及诊断:疫苗免疫后当抗体水平下降至一定程度时,如果接触了麻疹病人,可能发生隐性感染。也有些小儿得轻型麻疹(不典型麻疹),这种情况有时易与某些上呼吸道病毒或肠道病毒感染的发热、皮疹等病相混。如果未能及时诊断、隔离,当然可以将麻疹传染给其他易感儿。如当地麻疹易感儿已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引起麻疹的小流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将某些发热伴不典型皮疹的病人误认为麻疹的。例如,某托儿所连续发生几例发热、出皮疹的患儿,临床医生均诊断为“麻疹”,我们对其中某些小儿在诊断当天测定耳血血清血凝抑制抗体均为1:4,其中一例,在病后一个月检查,抗体水平仍为1:4,而另二例抗体水平为1:8。显然这三名小儿患的不是麻疹。由此看来,临床医生根据皮疹形态来诊断麻疹是不够的,必须根据麻疹的全部特点来考虑。我们在麻疹病毒减弱过程中观察其病原学情况时,发现减毒病毒首先失去的是丧失引起麻疹粘膜斑(即口腔粘膜费-科氏斑)的能力,其次是发疹能力,再次是发热反应,最后才是免疫原性。如果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患病后皮疹很多,形态上很象麻疹,但体温不太高,这样在诊断时就必须慎重考虑。反之,如果小儿有明显麻疹接触史,临床特点很象麻疹,但皮疹不多,这样也不能排除麻疹。
众所周知,要做好麻疹的预防工作,单靠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是不够的,还应该抓好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大力宣传预防麻疹的常识,做好传染病的报告与隔离工作,保护易感儿,对已经接触麻疹的易感儿进行必要的被动免疫,以及应用药物预防併发病。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逐步消灭麻疹的流行。
克山病概论
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室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慢性病程的心病。具有一定的地、年度和季节多发以及一定的人群选择性的特点。依心脏代偿功能及发病缓急不同将本病分成四个临床型,即急型(急性循环功能不全)、慢型(慢性循环功能不全)、亚急型(界于急型和慢型之间)和潜在型(代偿期)。克山病哈尔滨医科大学
一、克山病的发病特点与病因
(一)发病特点:
1.地区分布:克山病呈一定的地方性发病,由于最早发现于克山县,且病因未明,因此命名为克山病。从各发病地区的地形、地貌、气温、水源等方面看,目前尚未发现有明显的共同点。但这些地区多在中、低山区,且这些地区的城市很少发病,主要发生于农村。
2.时间分布:发病时间,在我国北方急型多在严冬(11月~次年2月)发病,而西南多在酷暑的夏季(7~9月)发病。慢型和亚急型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北方亚急型于3~5月多发,西南以夏季多发。
本病有年度多发的特点,但未见有年度间隔的规律性。
3.人群分布:本病有一定的人群选择性,即病区人口的生育期妇女,突出地多于同年龄的男性。儿童(尤以断奶后学龄前儿童)发病亦较多,特别是西南地区,但性别差别不显。非农业人口的妇女、儿童少有典型的慢型和急型重症克山病发生。
(二)病因:克山病的病因学说有多种,但迄今尚未完全明了。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大类:(1)传染说:目前倾向于不是人传染人的传染病,很可能是自然疫源地性病毒传染病;(2)中毒说:目前倾向于水土中的无机物或有机物的中毒;(3)缺乏说:现认为可能是当地水、土壤中缺乏心肌代谢所必需的某种或几种微量元素、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或这些物质失平衡,但非热量缺乏。
- 病理解剖
克山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心肌的变性、坏死和坏死后的修复过程。其特点是以肌原性扩张为主,左、右心室肌壁不增厚,左室心尖部变薄。有的可增重至400~550克之间,但远不如其扩张的程 于外层,表现为肌纤维营养不良性变性、凝固坏死、溶解以及坏死后形成的空架与瘢痕的修复改变。病变常与血管走行相一致,新旧病变共存,且其间无移行现象。除横纹肌外,其他脏器所见多为心肌受损后心脏功能不全继发的结果。
三、克山病的临床
(一)克山病的症状和体征:因为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病,故症状和体征与心脏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潜在型克山病其心脏功能处于代偿状态(心脏功能为一级),故症状常不明显。可有头晕、心悸、心难受等,适当休息后消失;但这些症状并无明显的特性 及规律性。不到五分之一潜在型克山病可有心脏扩大的体征,其增大面积不超过30%,部分病例(20%)有心律失常,多为室性过早搏动或二联律。
急型克山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循环功能不全,即心脏收缩力量的不足,心排血量显著降低而致心原性休克的症状和体征。早期可有头晕、倦怠、全身不适等症状。因表现程度不同分为轻症和重症。急型轻症:只有胸闷、气短、心难受、口渴、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而无心原性休克的体征,但有心脏的体征,如心律改变,心脏形态与功能和心电图的变化。急型重症:除有心原性休克的症状外,体征表现为急性病容,面色灰暗或苍白,表情淡漠,但神志一直清醒,四肢厥冷,体温降低,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收缩压至80毫米汞柱以下。急型克山病只有20~40%可证明心脏扩大。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约10~15%病人出现,二联律及室性过早搏动约15%。绝大多数病人有心电图的异常改变,ST-T改变37%,单相曲线15%,T波低平或倒置15.1%,约5%病人出现异常Q波。房室传导阻滞尤以第三度最多,占15~20%,此类病人常可出现心脑缺氧综合征(阿-斯氏综合征)。急型克山病的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常为一时性。有束枝传导阻滞的急型克山病人占15~20%,余为各种心律失常。急型克山病若发现较晚或治疗不当,常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但因心脏多不明显扩大可与慢型克山病鉴别。小儿急型克山病主要表现:不活泼,腹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气短,心率不稳,烦躁以及休克的体征。
慢型和亚急型克山病的症状和体征:此两型病人均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因心肌病变而心脏长期代偿的结果,心脏扩大,临床上几无例外心脏均扩大,并常为显著扩大(面积扩大50%以上)。心脏扩大仍不能维持血液循环时,即表现出心脏功能不全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障碍。肺淤血即表现为劳动后的心悸、气短、咳嗽、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心率快、肺部罗音等左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有时咳出泡沫样血痰(急型病人的晚期更多见)。克山病患者单纯左心衰竭极少。当右心腔内压增高体循环淤血时,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和下肢浮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由于慢型克山病患者常为全心衰竭,大小循环均有淤血,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故呼吸困难常不明显。慢型克山病人因心脏功能不全程度不同又分为慢型II级、II级及IV级。
亚急型与慢型克山病的不同在于亚急型多为儿童,北方多在3~5月份发病,而南方常在6~8月份发病。亚急型早期可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咳嗽、气急等,继之多出现颜面及全身浮肿,发病比急型慢比慢型又急,故称为亚急型克山病。由于儿童心脏的病理生理不同于成人,亚急型克由病是否就是儿童的性型,有待探讨。
慢型,亚急型病人因心脏功能不全亦常出现奔马律(80%),成其他各种心律失常(40%),最多是过早搏动(30%),心脏高度增大的病人可出现心房纤维震颤(7%)。
克山病的头晕、头痛、不活泼、食欲不振、发烧、腹泻、咳嗽以及蛔虫病等症状,无明显的特异性,亦难同夹杂症鉴别。但在发病区的多发季节,如有这些症状,也应加注意。克山病人的心音改变如第一心音减弱,心尖区的收缩期杂音,因正常生理的变化亦可出现,且一些典型克山病人心尖第一音反而增强,故未做为克山病的特有体征叙述。
( 二)器械检查与化验检查:
1.克山病的心电图改变:按我们点区各型克山病心电图的分析,急型病人100%心电图有异常表现,慢型病人异常心电图96%,80%的亚急型、潜在型克山病人心电图有异常变化。急型病人的心电图改变以心肌损伤变化为主(见前节),而慢型、潜在型以束枝传导障碍为主,尤其是完全性右侧束枝传导阻滞分别占异常心电图的50.7%和38%。心律失常:室性过早搏动以慢型、潜在型为多,而急型则以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居多。
2.放射线检查:亚急型、慢型克山病患者几无例外均有心脏的异常所见,表现为全心显著增大、搏动弱、张力低。急型、潜在型五分之四以上病人可无心脏增大,但可见有心脏形态呈三角形或球形,无力状,张力低,搏动弱或心律失常等改变。少数病人记波检查,心尖区可出现限局性无搏动,所谓“哑区”。
3.化验检查:急型发病时可见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加快、转氨酶活性增高等心肌损伤坏死等非特异性改变。慢型、亚急型和潜在型化验检查,包括血清各种离子、免疫反应以及肝、肾、肺功能均未发现有意义的阳性结果,有些化验改变常是心功能不全或夹杂症的反映。
四、克山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克山病的发病特点,即有一定地区性、年度和季节多发以及人群选择性;又发现心肌病的体征,即心脏扩大、奔马律、心律不齐(见前)之一项者,并能排除其他心脏病,就可诊断为克山病。潜在型克山病,因其心脏功能为一级,故对症状的评价要慎重,此型病人心脏体征又不显,仅考病人心脏扩大,20%病人有心律失常。故心电图、心脏放射线检查对早期发现潜在型有一定帮助。各型的诊断参考克山病各型的症状体征。为早期发现急型病人,虽一时不能确诊,但要按急型治疗之。要注意慢型急性发作与未经彻底治疗的急型过渡为慢型的鉴别,因其治疗原则不同。只要注意病史和心脏大小(慢型急性发作心脏显大)亦不难鉴别。也要注意慢型克山病末期临终前出现的心原性休克同慢型急性发作鉴别。
慢型克山病要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心病及风湿性二尖瓣病鉴别。亚急型克山病要同小儿肾病、结核性心包炎、心肌炎等鉴别。急型克山病则与小儿消化不良、蛔虫病、小儿肺炎、食物中毒、急性心肌梗死鉴别。
五、克山病的治疗
(一)急型:克山病的治疗要求“三早”(早发现及时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就地、守护。治疗原则是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心脏收缩力量,改善循环状态,纠正心原性休克,促进坏死的修复,控制病情进展。为防止转成慢型,同时要加强后期管理。方法是用大剂量维生素丙为主的综合疗法,治愈率为85~90%以上。具体措施是:
1.使其安静,以减轻心脏负担为目的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25毫克,异丙嗪25毫克,杜冷丁50毫克,肌肉注射。儿童减半,2岁以下小儿按1~2毫克/公斤/次(但不用杜冷丁)。二小时后可重复一次,必要时加50%葡萄糖缓慢静注或静滴。通常只用于第一病日。
2.静注12.5%维生素丙,首次量5~10克,小儿3~5克,加25~50%葡萄糖,维生素丙40~80毫升,葡萄糖20~40毫升。2~3小时重复一次。若血压、脉搏恢复后,再重复首次量注射即可。一般病例第一天30克左右以后每天5克维生素丙一次静注,共10—15天,以巩固疗效。
3.经上述治疗六小时后,如血压仍不上升或继续降低,则应及时伍用强的松50~100毫克,或用阿拉明10~20毫克或恢压敏10~20毫克,加5%葡萄糖200300毫升静滴。注意控制输液量及滴数,按血压的变化调节,滴速不要过快,液量不宜过多。儿童按小儿用量。
4.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在治疗后六小时不恢复者,心率快可伍用普鲁卡因酰胺0.5~1.0克,加入静点液中,按心律的变化调节滴数,或用利多卡因,按1毫克/公斤体重,心律恢复后按1毫克/毫升/分的利多卡因滴注。心率慢可伍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2毫克静点,根据心律(一般心率60~70次/分)调节滴数。也舌下含5毫克异丙基肾上腺素片,观察心律变化。
5.只要心率在100次/分以上,不是室性心动过速,均应用作用迅速的强心剂如毒毛旋花子甙K等,但一次量不宜过多,应分次注射,一日量不超过0.5毫克。
6.对症处理:治疗合併症(栓塞等)和夹杂症(感染等)。
(二)慢型、亚急型:两者大体同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即:(1)减轻心脏负担(休息、镇静);(2)增加心脏收缩力量,使用洋地黄,注意洋地黄个体化,观察症状征改善状况,情改用维持量;(3)控制水分和钠盐,用利尿剂,其种类要经常更换或交替或间隔应用。
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早期发现、彻底治疗,也同急型一样能收到满意效果,临床有效率70~85%,有5%痊愈。为此应在病区定期普查新发生的病人,就地开展家庭病床,及时进行治疗,且要坚持治疗至少半年以上,一般要坚持治疗2~3年,可收到良好效果,药物常用洋地黄毒甙或地高辛口服。
慢型急性发作或亚急型有急型重症临床表现者,应在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用大剂量维生素丙为主的综合疗法(同急型)。
(三)潜在型:因心脏功能处于代偿状态,故作好生活指导,注意劳动安排和计划生育是必需的。并作定期检查和必要的治疗,以防止发展为急型、亚急型和慢型。一旦发生后即应及早按各该型治疗方法治疗之。
(四)克山病的新医疗法,主要用于轻症。新针可取内关、会阴等穴,备廉泉、人中、神门、少府等。手法用弱、中等震颤法。中草药:卤碱3~5克,分三次口服。民间疗法:挑治、刮痧等。
六、预 防
克山病虽然病因未明,但病区中既有不得或少得病的人群,证明它是可防可治的。克山病的发病特点说明病因因子存在于一定地区,而发病又集中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人群。这些都为因地制宜、主动防治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病区广大贫下中农大力推广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中心的常年综合预防措施,移风易俗,收到良好效果。综合预防的主要内容为:水质改良-饮过滤水、深井水等;防止偏食,多吃蔬菜;搞好居住和环境卫生,消灭四害,尤其绝灭野鼠进家。综合预防须与群众运动结合,办好红医村,培训赤脚医生,健全急救组织。平时做好常年综合预防、普查普治慢型、亚急型病人;急型发病时及时就地急救,做到少发病或不发病
中医儿科临床浅解
中医研西苑医院小儿感 王 伯 岳
小儿“伤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秋末冬初最常见。
中医认为:感冒,是一种外感性疾病,病在肌表,属于表证。
由于小儿腠理不密,抵抗力弱,如遇气候骤然变化,寒暖失常,稍不注意,就会为外邪所乘,伤风感冒。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
风寒感冒的主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喷嚏,流涕,无汗,脉浮紧,舌苔白。
风热感冒的主证:发热,头痛,喷嚏,流涕,鼻塞,有汗,脉浮数,唇红,舌苔薄白。
风寒、风热二者的区别如下:
风寒:无汗,头痛,周身痛,恶寒,口不甚渴,小便清长,手足指末梢微冷,脉浮紧。
风热:有汗,只头痛,周身不痛,恶风,口渴喜饮,小便短黄,手背发热,掌心有微汗,脉浮数。
凡是感冒,都要出现发热,喷嚏,流涕,鼻塞等症。而重点是发热。同样是表热,但由于偏寒偏热的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现象,根据不同的现象来分别寒热,是辨证的重要环节。寒热既清,还应进一步考虑有无其他原因,以及有无其他兼证。
总之,感冒不外风寒、风热两大类。而由于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病情也有差异。如风寒感冒,多见于冬季,风热感冒,四时皆有,而多见于秋末春初,南方多风热,北地多风寒,小儿感冒,风热多于风寒,而体弱的小儿更容易经常感冒。所以,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体质,在临床辨证时,亦应分别。
寒和热可以同时出现,但有所偏胜,有的寒多于热,有的热多于寒,同时,寒热也可以互相转化。小儿感冒热多于寒,或寒从热化,表现为容易见汗,或者是见汗而热不解,形成寒热夹杂之证。
有的小儿,经常消化不良,又容易感冒,这类小儿,不单是表证,还兼有里证,也就是小儿常见的夹食感冒。
所以,小儿感冒,除风寒、风热而外,以寒热夹杂和夹食感冒较为多见。
【治法述要】
表证应用解表法,解表法主要是汗法,即是通过发汗,使表邪由汗而解。以感冒而论:
风寒感冒,以辛温解表为治;
风热感冒,以辛凉解表为治。
这是一般习用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治小儿感冒,并不局限一个汗法,而在汗法的应用上也需要审慎。
小儿“易虚易实”,无论是风寒感冒,或者是风热感冒,发汗都不宜太过,过于发汗,容易使津液受伤,反而引起其他变化。
小儿一般多里热,一经感冒,容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独用辛凉,往往汗出不透;单独用辛温,又往往汗出而热不解。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辛温辛凉并用,自能风寒风热两解。
根据情况,如寒邪重,辛温重于辛凉,如热邪重,辛凉应重于辛温,应随其偏胜而选方用药。
单独使用解表药,往往一出汗,热就退,但汗后又会发热。所以,在使用解表药的同时,一定要佐以清热药。如伴有消化不良,则助以消导药,如体质素弱,不宜过表,则应用和解法。因此,治疗小儿感冒,在使用汗法的基础上,还应根据情况配合清法、消法或和法。
【方药举例】
1.风寒感冒
治法:方例:荆防葱豉汤(习用方)
荆芥二钱 防风二钱 苏叶二钱 羌活一钱 白芷一钱 淡豆豉二钱 薄荷一钱 黄芩二钱 淡竹叶二钱 葱白二节
本方是以辛温为主的一个方剂。着重用于风寒外感。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葱白,都是辛温的药物,有解表、发汗、祛散风寒的作用,但比麻黄、桂枝较为温和,对小儿发汗不宜过猛比较适宜。薄荷是辛凉药,能祛风、散热,淡豆豉,辛甘、微苦,能解表、除烦,淡竹叶,辛淡、甘寒,能清热、除烦、兼行肌表,黄芩是苦寒药,有清肺、肠热的作用。这是辛温辛凉并用,佐以苦寒,而辛温重于辛凉的一个方子,风寒感冒,或寒热夹杂而寒多于热的外感,都可选用。
2.风热感冒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解表。
方例:银翘散加减(习用方)
银花二钱 连翘二钱 荆芥二钱 防风二钱 薄荷一钱 牛蒡子二 钱 淡豆豉二钱 黄芩二钱 大青叶二钱 淡竹叶二钱。
本方是以辛凉为主的一个方剂,着重用于外感风热。薄荷、淡豆豉、牛蒡子,都是辛凉解表的药物。风热感冒,主要是偏于热,但风邪不解,则表邪不去,佐以辛温的荆芥、防风,以及苦寒的大青叶、黄芩,辛淡、甘寒的淡竹叶,则解表、清热的作用较强。这同样是辛温辛凉并用,而辛凉重于辛温,并着重于清热解毒药银花、连翘与苦寒药的配合。适用于偏于风热的外感,如热为寒闭,寒从热化,汗出而热不解的热重于寒的感冒,也可以选用。
以上是治疗小儿风寒感冒及风热感冒常用的方剂。
由于小儿合併证多,根据不同的兼证,在应用时也应有所加减。
咽部红肿,加板蓝根、锦灯笼。
如伴有消化不良的挟食感冒,加枳壳、炒三仙(神曲、麦芽、山楂)。
如表里俱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发热不退,口渴喜饮等胃肠症状比较明显者,应表里双解。方用藿香散加减:
藿香二钱 紫苏二钱 葛根二钱 黄芩二钱 连翘二钱 炒三仙各二钱 淡竹叶二钱。
无汗恶寒加葱白二节,生姜二片。有汗口渴加生石膏四钱,知母二钱。头痛较甚加羌活二钱,白芷二钱。咽部疼痛加板蓝根三钱,大青叶三钱。
3.流行性感冒
小儿感冒,除上述情况而外,如遇气候骤然变化,发病急骤,相互感染,证见:
高热,寒战,头痛较剧,周身疫痛,咽部红肿疼痛,疲倦,口渴,脉浮数,舌苔微黄。
治法:疏风宣肺,清热解毒。
方例:银菊解汤(习用方)
银花三钱 菊花三钱 薄荷一钱 荆芥二钱 羌活二钱 黄芩二钱 连翘三钱 栀子二钱 板蓝根三钱 蒲公英三钱 甘草一钱。
口渴多汗去荆芥,加生石膏三钱,知母二钱。惊掣不安加钩藤二钱,蝉蜕一钱。
【简易方和成药】
1.一般感冒简易方
葱白三节 生姜三片 红糖适量 水煎服,日二次。
2.预防感冒简易方
葱头 白菜头 芫荽适量 水煎服,日二次。
3.预防流感简易方
野菊花三钱 贯众二钱 芦根四钱 水煎服,日二次。
【成药选介】
1.冲和丸(一名发汗解热丸)
《六科准绳》九味羌活汤加减方
成药为蜜丸,每丸重二钱,每服二丸,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小儿减半。
2.都良丸
《景岳全书》都良丸方
成药为蜜丸,每丸重三钱,每服一丸,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小儿减半。
以上两种丸药,适用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骨节疫痛等风寒感冒证。
3.桑菊感冒片
《温病条辨》桑菊饮方
成药为片剂,每服四片,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4.银翘解毒片
《温病条辨》银翘散方
成药为片剂,每服四片,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以上两种片剂,适用于感冒发烧、头痛鼻塞、咽喉肿痛等风热感冒证。
成药剂型除片剂外,也有丸剂,作用都一样。无论是片剂或丸剂,小儿服用时,最好先用开水化开,不要吞服,以免呛入气管。
谈谈植物药的品种鉴定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宋万志
一、为什么要鉴定植物药的原植物
根据我们历年调查和收集到的材料,我国植物药约有5000种,这是宝贵的财富。但植物药的名称很不统一,存在着同名异物或异名同物的现象,不利于临床用和研究。如能鉴定出原植物科学 名称(学名),就能避免因名称相同但来源(种)不同,性味、有效成分不同而引起临床使用的混乱。鉴定植物药原植物的科学名称有下列好处:
1.鉴定原植物有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
鉴定药材的原植物,就是根据植物的特征,确认是什么植物,定出科学名称(即拉丁文学名)。同一名称的植物药可能代表一种植物,也可能代表多种植物。例如许多临床单位认为贯众有预防流感的功效,进行化学成分、药理等研究,第一次试验样品从北京得来,第二次样品从四川得来,第三次样品从浙江得来,虽经多次试验,却得不出相同的结论。后来经过对贯众的原植物鉴定,才得知北京所用的贯众是叉蕨科粗茎鳞毛蕨(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浙江所用的贯众为紫萁科紫其(Osmunda japonica Thunb.),四川所用的则是乌毛蕨科单芽狗脊(Woodwardia unigemmataNakai)。再进一步了解全国的贯众至少有6科20余种不同的蕨类植物。所以试验样品如果不经过严格的科学鉴定,则研究工作就不可能得出任何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临床应用也可能这次有效,下次无效,使各方面工作都受到损失。
2.鉴定原植物有利于生产:
最近从一叶萩 [Securinega suffruticosa (Pall.) Rehd.]叶中提取的一叶萩硷为治疗面,神经麻痹和小儿麻痹后遗症的一种新药。但如不进行品种鉴定,就很可能将黑钩叶(Andra-chne chinensis Bge.)或青灰叶下珠(Phyllan-thus glaucus Wall.)误当一叶萩,因为这两种植物的叶形及植株与一叶萩极相似。如搞错了,一叶萩硷就提不出来,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3.鉴定植物药的学名可以帮助寻找新药:
根据植物药的特征鉴定出的拉丁文学名,可以知道它所隶属的科属。例如某地从三颗针中提出了小蘖(nie}硷,经鉴定为川西小粟(Berberiswilsonae Hemsl.),就知道它是属于小蘖科小蘖属植物,根据此线索我们就可以考虑在其他地点寻找小藥属中的其他种类。事实证明,凡是该属植物的木部及根皮为黄色的均含有小蘖硷,这就是根据同科属植物的近缘关系来寻找新的药物资源。又如已经科学证明中国产的萝芙木[Rauwolfia verticillata(Lour.)Baill.]除 含有同印度产的蛇根木 [Rauwolfia serpentina(L.) Benth. et Hook.f.]相同的有效成分利血平(Reserpine)有降压作用外,同时经药理、临床证明其总硷也有降压作用,而且副作用小,这样,一种新药“降压灵”就被发现并为人民健康服务了。
4.鉴定植物药的学名,便于查阅文献:
按照植物药名查文献,往往不准确,举个例子来说,如查防己的化学成分,是指广防已(Aristolochia fangchi Wu ined.)还是指粉防已 (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呢?因为这两 种防己成分是不相同的,如不弄清,就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而科学名称(即学名)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一种植物只有一个正确的学名,所以对植物药进行研究时,根据科学名称来查阅国内外文献,才能避免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此外,如鉴定植物药的真伪优劣,开展各地区的植物药资源调查等,都必须鉴定其科学名称。所以鉴定工作是生产、临床,科研的一项基本工作和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应该予以重视。
二、怎样鉴定植物药的品种
多少年来,人们归纳总结了植物的外部特征,形成了植物的外部形态学。在对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种子等分门别类研究的同时,创造了植物形态学的一些术语,如叶子的形状有披针形叶、椭圆形叶等,花有蝶形花、唇形花,漏斗形等等,这样归纳,成为我们鉴定各种不同植物的基础和根据。随着对植物研究的深入,经过植物学工作者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发现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和种子)比较稳定,于是按照花、果和种子来分类,把相同的一些植物归为一类,例如花为唇形的一类植物归为唇形科,花为蝶形的归为蝶形花科,在各个科里,再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和相似的程度分类,植物分类学这门学科就逐步建立起来了,从而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论认识的水平,进一步帮助用科学的方法来识别和利用植物药。
1.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1)植物形态学术语
鉴定植物药品种,首先要掌握植物外部形态学方面常用术语,并要经常调查采集,对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各部详细观察,才能使我们正确理解某个术语的确切含义,辨别它们的异同,为鉴定它们打下可靠的基础。有关植物形态学术语方面的知识,在全国各地编写的“中草药手册”中都有图和说明,这里就不再重复。
(2)植物的命名
世界上大约有三十多万种植物,其中很多是植物药,它分布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如一种植物药分布在20个国家,每个国家给取一个名字,那么至少就有20个名字。各个国家语言文字都不一样,这样在国际交流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便于应用和研究,必须在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名称,这就是现在用的“双名法”,即由属名加上种名构成植物的学名,学名之后注以命名人,以求正确和完整。如:
人参的学名为: Panax schinseng Nees
(属名)(种名)(命名人)
虎杖的学名为 :Polygonum cuspidrtum S.et Z.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学名规定一律用拉丁文,同时规定第一次发现这种植物的分类学家命名后,以后任何人再给这种植物命名,均不能成立。这样全世界数十万种植物,就有条不紊地统一了起来,不仅国际通用,各国国内也通用。
(3)植物分类的等级
植物分类上设立种种等级,以表示各种间彼此类似的程度及亲缘关系,使植物之间的系统明确,所以植物学家对植物的分类都有统一的规则,即将植物分门别类,排列成若干等级,这就是分类的等级。分类的单位为“种”。由相近的种集成为属,相近的属集成为科,依次再集成目、纲和门。如人参应属于:
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
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离瓣花亚纲(Archichlamydeae)
缴形目(Umbelliflorae)
五加科(Araliaceae)
人参属(Panax)
人参种(Schinseng)
三七(Panax sanchi Hoo)和竹节人参(P.japonicum G.A.Mey.)和人参同属于一个属的植物,亲缘关系更近一些。
而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 W.Sm.)和人参同属于一个科的植物,亲缘关系就稍远些了。
(4)检索表的应用
植物分类检索表就是帮助我们从成千成万的植物中鉴定植物的工具。检索表是根据植物的主要共同特征及彼此不同的特征编写的,其方法是将相反的特征做为对比,逐步排列,直到检索到某一群(科、属、种)为止。如以几种 小蘖为例 :
1.叶全缘或先端3裂
2.叶革质,有时先端具3深裂···川西小蘖(Berberis wilsonae)
2.叶纸质
3.花丛生或成总梗的缴形花序·日本小蘗(B.thunbergii)
3.总状花序...·细叶小蘖(B.poiretii)
1.叶有锯齿·.....·多花小蘖(B.polyantha)
检索表一般分为科的检索表、属的检索表、种的检索表,应用时,先查科、再查属、直至查到种为止。每查出一分类等级后,必须与文献记载的相应等级对照,经证实完全相符时,再查下一等级,以免查错。
2.查阅植物标本:
查到植物药的科属后,就可以进一步核对植物标本,植物研究所和一些研究中草药的单位都有标本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标本,按科属排列,根据检索表中查出的属或种与该植物核对,如已符合,可初步确定其学名。查对标本必须注意标本要完整,带花果的完整标本,远比只具枝叶的标本容易查对,其次标本的份数要多一些,以便全面了解植物特征及变异的范围,另外,植物的地理分布及生长环境也可作为参考。
用查对标本的方法鉴定植物药,必须要有订名正确的标本,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一般说来,对专科专属进行过研究的标本,订名的正确性较高,可认为是植物药的“标准标本”。但也有少数未进行过专门研究的标本,难免也会有订错,所以单纯依靠标本核对的方法来鉴定中草药,还是有一定局限性。
3.查阅文献:
查对标本后,初步确定的属或种,应再与文献描写的特征对照,以便进一步确定其学名。常用的文献有《中国植物志》,以及最近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包括7000余种),都是鉴定全国植物药必要的参考文献。《中国树木分类学》、《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为鉴定木本的植物药重要参考书。《广州植物志》为鉴定华南植物药的重要文献。《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为鉴定华东地区植物药重要的参考文献。鉴定西北地区植物药可参考《陕甘宁盆地植物志》、《兰州植物志》。《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对全国植物的科属一般都能查到,为初学鉴定植物药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参考文献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总之,无论是查对标本或查文献,都必须核对植物的主要特征,一些细小的变异是允许的,如叶的大小,毛的多少等。植物药的鉴定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如只根据简单的描写或比较粗糙的绘图,只看文字描写大致相同,图与标本有些相似就认为是同一种植物,这样轻率的订出学名,常常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以上介绍的为一般性的鉴定方法,供大家参考。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搞灭螺群众运动
江西省彭泽县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
消灭钉螺,是消灭血吸虫病重要环节。在毛主席的“送瘟神”光辉思想指引下,广大人民群众在与血吸虫病的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灭螺的好经验、好办法。共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结合生产进行灭螺。
我县是山丘内湖地区,血吸虫病严重流行。湖洲钉螺面积有13万亩,山丘水田、沟塘钉螺面积有8万多亩。文化大革命后,通过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血防路线,毛主席关于血防工作的指示深入人心,激发了广大群众与血吸虫病作斗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了血防与生产的关系:他们紧密结合“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利用冬季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好时机,大打消灭钉螺的人民战争,采取以围垦、水改旱为主的灭螺方法,三年多来,基本消灭钉螺20万亩。
结合生产灭螺,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毛主席教导我们:“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消灭血吸虫病,增强人民体质,就是保护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它与生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结合农业生产的许多基本活动,如兴修水利、开荒、耕种、三光铲草等,都能消灭钉螺。因此,必须深入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批判把生产与血防对立起来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生产可以结合血防、血防必须结合生产的观点。
我们根据疫情、地理、生产和劳力等不同情况,对两个大的内湖(太泊湖、芳湖),采取了引水入江、大围大垦以及分片围垦加蓄水灭螺的两种不同方法,对山丘地区采取以水改旱为主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引水入江,大围大垦
太泊湖横跨江西、安徽两省,在海拔8至15米之间,上游五股主要源头全部在我县境内,控制水城670平方公里,洪水季节水势汹猛,有螺面积10万亩,是血吸虫病的“老窝”。过去,在刘少奇修正主义“专家路线”的影响下,望湖兴叹,束手无策。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县委专门成立了太泊湖围垦灭螺指挥部,组织“三结合”的调查小组,实地勘测,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经过反复讨论,根据上游源头太多、洪水量大、湖水涨落变化太大的特点,决定从治水入手,采取筑坝堵水、开河建闸、平整土地三个步骤。全县抽调了以受益公社为
主的劳力万人,形成男女老少齐上阵,千军万马“送瘟神”的动人场面。经过三个冬春的奋战,治理太泊工程基本完成。通过堵、引、垦的工程,基本消灭了点(源头)、江西省彭泽县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 水库坝高19.5米,脚宽170米,
线(河沟)、面(草洲)的钉螺。具体的措施是:(1)堵:修建了座大水库,截住了主要洪水。长310米,蓄水量5000万立方米,水淹面积6750亩。修筑水库后,通过水淹,解决了主要钉螺源头。(2)引:开挖了五条长达百里的
新河渠,引群山的水改道注入长江,同时建立了14个大小闸口,阻止江水倒流。通过开河填埋了部分河沟钉螺。(3)垦:通过开河引水,修筑40多华里的围堤,变湖为地,变荒草洲为米粮洲,结合修造大寨式的农田,平整土地、挖高填低,新开了4500多条大小河沟,填塞有螺河沟,种上了以棉花为主的作物,消灭了大面积草滩钉螺。
经过两年观察,由面到线,由线到点,10万亩钉螺已基本消灭,钉螺最高密度由每平方市尺504只下降到0~2只,围内少数残存螺点,正在组织力量消灭。
二、分片围垦,蓄水灭螺
芳湖,高度在海拔12至17米之间,主要源头有两股,出口于长江,有螺面积3万多亩。洪水季节,湖水涨落较太泊湖缓慢。对这样的内湖,从有利于生产出发,扩大耕田面积,采取了分散的、小块的围垦灭螺。沿湖修建了20多座围堤,深翻草滩,种上旱作物。对围内常年积水的有螺低洼地带,采取开池养鱼、药物浸杀等综合 措施,有螺河沟全部采取开新填旧。围堤间的有螺草滩,在近长江出口处,造闸蓄水,蓄水养鱼灭螺,水深恒定在1米至3米,蓄水时间在一年以上,同时,沿边采取不围而垦、铲草、药杀等方法,一年搞二次。现已基本找不到钉螺。
三、水改旱灭螺
山丘区钉螺主要分布在水田、港沟,钉螺分布面广,地形复杂,但面积不大。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农业发展规划,全县采取水改旱灭螺7万多亩。具体灭螺措施,在改旱过程中,采取四个步骤:(1)斩头:修建小型水库,截住山水,保证水田能改旱地。利用水库切断钉螺源头,通过水淹和其他方法消灭源头钉螺。(2)埋沟:改种主要是解决水田钉螺,有螺河沟必须结合调整排灌系统,采取以开新埋旧为主的方法消灭。(3)改种:平整土地,特别要打掉老田埂,种上旱作物,改变钉螺孳生环境,以达到大块大块地消灭钉螺。(4)灭点:对散在点状分布在特殊地形的钉螺,如小荒滩、竹林、桥洞、涵洞、砾石堆等,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消灭。
几年来,水改旱效果非常满意,大片钉螺已被消灭,只在少数特殊地形有残存钉螺。
结合生产灭螺,无论采用那种方法,无论是工程大小,还必须切实注意和解决好几个问题:(1)计划要切实可行。灭螺质量要求与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之间有时有矛盾,要在党委一元化领导下,统筹安排,互相配合,做好统一规划,不能顾此失彼,不要勉强结合,要互相兼顾,互相促进。(2)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血防卫生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保证灭螺质量。单一的结合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不能说搞了水利就灭了钉螺,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源头、死角、特殊地形和毗邻地区的钉螺,注意新老沟交接。坚持先源头后其他,先上游后下游,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的原则。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搞好人群的个体防护工作。(3)要坚持反复斗争。大搞水利灭螺的群众运动后,要克服一劳永逸的麻痹松劲思想,必须及时组织少而精的灭螺巩固专业队,反复查灭,直至灭完。(4)要落实政策。对大的水利灭螺工程,受益的或同水系的社、队,应组织协作,非疫区支援疫区灭螺,应按农村经济政策,妥善处理报酬问题,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几年来的斗争实践,充分证明,生产可以结合灭螺,灭螺必须结合生产。两者统筹安排,有利于解决争劳力的矛盾,有利于农业园田化、水网化,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优质农肥,发展生产,有利于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步伐。太泊湖围垦后,不但摘掉了“钉螺老窝”的帽子,而且扩大耕地面积6万亩,内涝得到了解决,增加沿湖公社3万亩稳产高产农田。今年围内棉花、水稻获得了好收成。湖心水域今年可捕捞100万斤鲜鱼,新建的水力发电站,发电量960瓩,供应了县城和沿湖公社的工业和照明用电。广大贫下中农喜气洋洋地说:“结合生产搞血防,送走瘟神人健康,百年荒湖换新天,全靠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航向:”
中西医结合, 以中草药为主
大范围内救治烧伤
大范围内救治烧伤
中国人民解放军 烧伤研究组
北京部队
北京部队某部卫生队的同志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武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研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烧伤问题。1970年以来,通过反复实践,反复研究,终于摸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以中草药为主,大范围内救治烧伤的新方法。近两年中,他们用这种方法治疗过两千多例不同面积、不同深度的烧、烫、化学伤(最大面积90%;50%以上的大面积烧伤有100多例)。证明用这个方法治烧伤,确是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药物的制法和用法
该卫生队治烧伤用的是一、二、三号药。
一号药的成分是酸枣树皮。就是把酸枣树皮剥下来,晒干,研成面,装在瓶子里,倒上80%的酒精。倒时边倒边搅,待酒精超过药面一横指时(约1~2厘米)就放置起来,泡48小时。泡后把浸液挤出来,把渣子扔掉,再把浸出液滤净,装到瓶子里就行了。
二号药的成分,是去了粗皮的榆树白皮五分,黄柏二分,研成面,制法与一号药一样。
三号药的成分是取酸枣树皮四分,黄柏三分,地榆二分半,生甘草半分,分别研成细粉(越细越好),合在一起经过高压消毒即可。
用法:一号药主要是对新鲜创面用的。上药以前先用千分之一的呋喃西林或千分之一的雷佛奴尔水冲洗创面。冲时千万不要用刷子刷。冲后先在创面上薄薄的撒上一层三号药粉,而后再用喉头喷雾器把一号药液喷上。面积不大的烧伤喷一次就行了。面积较大的要根据创面大小分几次喷。喷一次要缓一缓再喷。因为喷药有点痛,用上三号药后虽然可减轻一些,但还是缓一缓好。上药后经1小时左右再检查一下,看哪里有裂缝,如有就在那里再喷一点,不裂就不喷,喷后用暴露疗法,千万不要用绷带、纱布包。屋里如冷,就弄暖和一点,再用个被罩罩起来。以后每过3~4小时,依法再喷一次,直到定痂为止。千万不要包,一包就坏了。一般情况下喷药后30分钟就可形成薄膜,24小时就可定痂,48小时就可消肿,二度伤创面5~8天就可脱痂愈合。痂皮脱落以前,皮肤是发痒的,应告诉病人不要用手抓。深二度过不了14天也就脱痂愈合了。治好的二度、深二度烧伤一般均不结疤。
二号药是对已感染的创面而用的,但新鲜的创面也可用(结的痂皮软一些)。用别的方法治疗而引起化脓后,用二号药最合适。用后不仅能很快控制感染,而且也能够很快结痂。结痂后应检查一下,如果痂下仍有分泌物,可“开窗”引流;如果腐烂较深,分泌物很多,可把痂揭掉,用棉花球擦一擦,再喷一次,经过这样处理,过几天也就好了。
本法治疗烧伤的几个优点
一、抗菌力强。为什么呢?原因在于酒精本身就有杀菌力;枣树皮、榆树皮里边含有内酯,也有很强的杀菌力;黄柏的主要成分是黄连素,抗菌力也很强。所以说,无论一号、二号药都有很强的杀菌力。使用这种药物后形成的痂皮,不仅痂下不溃烂,不感染,而且可以保护皮肤。实践中我们曾发现三度伤病人的一块痂皮,一直保持到50天也没有感染。
二、疗程短,结痂快,治愈快。用这个方法治烧伤可以定时间(估计几天治好大体差不多)。为什么上药后能很快结痂?由于酒精本身能凝固蛋白;酸枣树皮含有鞣质,也能凝固蛋白,加上酒精有挥发性,喷到创面上能很快挥发。结果是:蛋白凝固了,细菌杀死了,结成一层痂皮,而保护创面。这就是30分钟形成薄膜、24小时定痂的理由。由于痂皮的形成,不仅可以防止创面受染,而且能保护皮肤的新生和复原,待痂皮一脱烧伤就好了。
三、简便易用,价钱便宜,一看就会,一用就灵。从制药到用药一天就可学会。酸枣树皮、榆树皮哪里都有,药源不会发生什么困难。
用这个办法治烧伤,未用烧伤病房、万能翻身床和大量各种各样的抗菌素。30%以下的烧伤,未输血、未输液就把它治好。30%以上的烧伤,即使输血、输液,其量也比过去少得多。
北京北新桥有个老太太,是灯泡厂的赤脚医生,工作热情、积极,《人民日报》发表该卫生队治烧伤的文章后,她就找到该队去学,总共才学了一天,就学会了。回去第二天就遇到一个烧伤病人,经过几天就治好了。1971年10月,268医院收治一个汽油烧伤的七岁小孩,烧伤面积达90%,三度占70%,经过两个月治疗,创面完全愈合了,病人70天下床,三个月出院。现在,这个孩子很好。用这方法治烧伤,省钱、省人、省事、省纱布绷带、省换药。每天喷几次药就行了。从经费讲,比过去至少要节省十倍以至十几倍。
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本方法所以能很快治好烧伤,是因为解决了烧伤发生后的主要矛盾。烧伤发生后,由于血浆大量外渗,病人很快发生休克。用这方法治烧伤主要在于喷药后能很快形成一层薄膜,很快制止体液外渗,使血浆蛋白不致丢失,这时再把已失去的液体补充上,就可以尽快纠正休克,同时保持了机体抵抗力。另外,薄膜形成后,可以保护皮肤不受感染。因此,它既有利于抗休克,又有利于抗感染。
(二)烧伤的第二关是抗感染。过去治烧伤,最怕的是绿脓杆菌感染。本方法治烧伤,用药后创面很快形成薄膜,这样就破坏了细菌在体表生长、繁殖条件,这时再用些抗菌素,吃点中草药,把已经感染的少量细菌消灭掉,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敢于在普通病房里,敢于在贫下中农的家里,甚至敢于在蒙古包里治疗烧伤的理由。
(三)过去治烧伤只着重治三度,不重视治二度,结果是二度一感染变成了三度。本法治烧伤是二、三度并重,这样不仅把所有创面都保护起来,而且经过七、八天治疗,二度创面就可以治好,结果不仅尽快的治好了二度,而且还可有效的支援三度。因为随着创面缩小,不仅机体抵抗力可以受到保护,剩下的三度也必然得到很多好处。
(四)关于切痂与脱痂的问题。这是当前争论较大的问题。现在看来以往书上所写“痂皮下必有感染”的说法是片面的。经过两千多例临床实践证明,用本法治烧伤痂皮下没有感染。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主张保痂而不主张切痂。目的是先把痂皮保护下来,经过十几天,待痂皮与组织自然分离,而后再用蚕蚀脱痂的方法,一块一块地把坏死痂皮剪下来,直接植上自体皮或异体皮,但不用鸡皮、狗皮、兔皮。这样处理既可防止创面扩大而造成新的感染,又可避免因大量切痂给机体带来的严重损害,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创面扩大而造成再感染,而且可以避免人为的造成残废。对保护创面、保护机体抵抗力,促使创面早愈都有利。
几个具体问题
(一)经过两千多例的实践证明,本法治烧伤确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好方法。但要解放思想。首先要在思想上解除顾虑,不要担惊受怕,尤其是不要被绿脓杆菌吓住。
(二)输液量的问题。我们应遵照毛主席关于从实际出发的教导,根据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精神状态的实际情况来输液输血。一般情况下,只要血压、脉搏、尿量正常,就可停止输液。这时宁可少输,不可多输,不然就会增加心脏负担,造成肺水肿而危及生命。输液时应当先快后慢,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千万不要认为输的越多越好。
(三)关于上药痛的问题。上药有点痛是事实。事实证明,撒上三号药,疼痛可以大为减轻,但还没有彻底解决。为了尽快解决,需要通过实践继续研究。有人说给病人注射一针杜冷丁,再往创面上喷药,等药劲过去了,病人身上的薄膜也就形成了,岂不更好!我们认为这个意见有道理。
(四)使用中草药问题。在使用烧伤一、二、三号烧伤药和使用抗菌素的同时,可用中草药。用药原则是补气、凉血、清热、解毒、养阴、补肾。常用的药有:党参、黄芪、黄芩、薄荷、栀子、连翘、生地、丹皮、黄连、黄柏、金银花、天花粉、蒲公英、紫花地丁、生甘草之类。为了促使热毒从尿中排泄,可用灯芯、竹叶为引。如果尿过多,可倍用甘草。因为甘草中的甘草次酸可限制钠离子排泄。口燥烦渴可用麦冬、五味子;大便干可使用一、二次大黄,但不能用芒硝。且忌用辛热发表药,如: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等,因石膏太凉,尽量不要用石膏。其他可辨证论治。
(五)在两年多的实践中也有过不少教训。实践证明,定痂后再用包扎、涂油膏的方法把痂脱掉而改用过去所用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样作的结果,不仅会延长治疗时间,而且容易因受染而结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三度创面保痂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三周。二周后,只要好的组织与坏死组织分离,就可用贝叶膏(黄蜡2分,香油1分溶在一起即成)或湿敷的办法把痂闷下来,很快植上自体皮。这样就可缩短治疗时间。如果任其自己脱,不仅治疗时间要延长,甚至可以造成不良后果。此外对重要关节,特别是手脚关节的功能位应摆好。摆的原则是按烧伤功能位摆,不能按一般外科的功能位摆,不然一旦创面愈合,就会造成残废。
三枝湯治疗急性傳染性肝炎
(附150例疗效观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3医院传染科
急性传染性肝炎(以下称急性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影响着劳动人民的健康。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自1970年9月至1972年7月,用三枝汤治疗150例急性肝炎,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导如下。
一、三枝汤的制作及用法:……………….
如需药方请联系客服
二、疗效观察
(一)疗效标准:
1.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两次正常。
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肝功能较原来有明显好转,但仍未恢复正常。
3.有效: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但未消失,肝功能较原来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4.无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肝功能未见好转。
疗程:以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应用1~2个疗程,两个疗程肝功能无好转者为无效。
(二)治疗效果:
一般服药后3~7天即可见效。服药2~7天后食欲即明显增加或正常,恶心及腹胀逐日减轻至消失。黄疸消失时间:服药后3天即开始下降,黄疸指数30单位以下者10天左右即正常,黄疸较重的一般4周左右即能恢复正常。服药14天后肝功能即有明显好转,一般服药15~30天后肝功能即可完全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
效果统计见下表:
表1 150 例治疗效果
比
效 例 果 |
例 数 | % |
治 愈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合 计 有效 |
138
4 3 5 145 |
92
2.67 2 3.33 96.67 |
表2 肝炎类型和疗效的关系
类
型 效 例 数 % 果 |
黄疸型 | 无黄疸型 | ||
例数 | % | 例数 | % | |
治 愈
好 转 无 效 合计有效 |
88
2 – 90 |
97.78
2.22 100 |
50
5 5 55 |
83.34
8.33 8.33 91.67 |
注:好转包括显效及有效。
三、典型病例介绍
例1:卓xx,女,36岁,因上腹饱胀、食欲减退、全身无力、眼黄三天,于1970年9月28日入院。体检:皮肤、巩膜均可见明显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剑突下有压疼。肝功能:黄疸指数3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8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卅),转氨酶500单位以上。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单纯服用三枝汤,每次100毫升,一日2次。服药后3天,食欲开始增加,10天后饮食正常,肝功能除转氨酶为160单位,其它各项均已正常。继续服用2周后,肝功能两次全部正常,出院。
例2:武xx,男,21岁,因食欲不振、恶心、厌油食10天,于1970年8月25日入院。体检:皮肤、巩膜明显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肝区有叩击疼。黄疸指数90单位,转氨酶500单位以上。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经西药综合治疗,历时一个多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黄疸减退较慢(仅下降30单位)。于10月4日改为三枝汤治疗,仅18天的时间黄疸指数降为正常,平均每天下降3单位,继服三枝汤,两次肝功能正常,出院。
例3:傅xx,女,7岁,因食欲不振、腹疼半月,于1971年5月18日入院。体检:心肺未见异常,肝大肋下4厘米,有叩击疼,脾未触及。黄疸指数7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0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卅),转氨酶383单位。诊断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内服三枝汤,每次25毫升,一日2次。服药后3天,食欲渐增,肝逐渐回缩。于6月3日查肝功能:黄疸指数4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7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为阴性,转氨酶180单位;6月20日后,肝
功能两次正常,出院。
四、体 会
(一)三枝汤治疗急性肝炎不仅疗效较高,而且药源广泛,方法简便易行,符合多快好省的方针,受到广大工农兵的欢迎。
(二)关于三枝汤治疗急性肝炎的作用原理,目前还不太清楚。在《本草纲目》及《千金翼方》中曾有杨树枝“味苦平无毒”, 柳树 枝叶“味苦寒无毒”、“治风水黄疸”的记载,可供我们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三)在治疗过程中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仅个别病例有轻度腹泻,可能与本药的性味苦寒有关,但不必停药,1~2天可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