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鼻咽癌—-[二集增订本187页]
83.鼻咽癌
鼻咽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尤以南方为多见,发病年龄大多在30~50岁之间,男多于女。发病与遗传、病毒、环境三因素有关。临床主要症状有鼻塞、鼻腔出血(鼻涕中带有血丝),常以颈部淋巴结转移而就诊。作鼻咽部或转移淋巴结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可以确诊。治疗以放射疗法为主,加用中药治疗,则可提高疗效。
鼻咽癌类似于中医的“瘰病”、“恶核肿”、“失荣”等病证,中医认为多由风邪挟毒形成。《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七情损伤、正气不足是患鼻咽癌的内因。正虚之体,再遇风邪挟毒的侵袭,沉积于鼻腔,气血运行受阻,瘀积而成肿块。
早期鼻咽癌患者,除少数有耳鸣、鼻塞、鼻涕中带血丝外,一般没有什么自觉症状。除防癌普查中发现的以外,往往以颈侧淋巴结肿大而被发现。肿块不红不痛,质 硬而 固定,进行性增大。伴有听力下降,耳痛等症状。早期没有头痛的症状。病情继续发展可有咳嗽、声嘶、舌歪斜等表现。晚期有颅内转移时则头痛剧烈(固定的区域疼痛),并有呕吐,眼球内斜固定,突眼,复视等症状。亦可造成肝及脊髓等远处转移而出现相应的病变。
中医治疗鼻咽癌一般可参考以下三种证型,但中医药治疗尚无理想的根治方药,故应配合其它方法治疗。
一、风毒凝聚型
病变初起,鼻塞流涕,鼻涕中偊带血丝,饮食及大小便均正常,舌苔薄白,脉浮。治宜疏散风邪,解毒开窍。
处方:苍耳子10克,辛荑12克,薄荷10克(后下),白芷10克,茜草15克,山豆根12克,板蓝根30克,乔10克,防风10克,半枝莲30克,百花舌草蛇30克。
二、气滞血瘀型
除局部肿块增大外,病变可向一侧或双侧颈部转移,在耳下及颈部出现包块,质硬,固定,不痒不痛,或转移到颅内,出现固定性头痛,伴有呕吐。若肿瘤压迫第Ⅲ、IV对脑神经,可出现眼球内斜固定,外展受限,复视,耳鸣,耳聋,体质逐渐衰弱,饮食减少,消瘦,舌边及舌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理气活血逐瘀,软坚散结。
处方:苍耳子12克,辛荑12克,薄荷10克(后下),白芷10克,茜草15克,莪术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赤芍
12克,甲珠15克,蚤休24克,夏枯草30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若头痛剧烈加蔓荆子12克;若颈部包块明显肿大
者加昆布24克,海藻24克,浙贝12克,若兼痰湿重者加茯苓
24克,半夏12克;听力、视力障碍者加用菊地黄丸(成药)。
三、燥热伤阴型
鼻咽癌晚期热毒伤明,或经放射治疗后出现鼻咽部干
燥,饮多不解渴,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红无津,或苔厚腻,脉细数。治宜清热养阴。
处方:北沙参3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玄参12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生石膏30克,花粉20克,芦根30克。
加减:苔黄厚腻者加用藿香、佩兰、苡仁;若热伤血络衄血多者加三七粉、蒲黄炭、小蓟等。
对鼻咽癌的治疗,一方面作放射治疗,一方面吃中药,一者结合,效果较好。放射治疗有引起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可服中药女贞子、补骨脂(兼有抗癌作用),以升高白血球。
蜂乳既有升白血球及滋补强壮的作用,又有抗癌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药品常服,必要时可加大剂量服用(即按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加倍服用)。
鼻咽癌的中药治疗,除上面介绍的分三型治疗以外,也可用大蒜注射液作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同时服下列处方:
山慈菇15克,肿节风30克,蜈蚣2条,全蝎6克,苍耳子12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芪30克.水煎服,
每日一剂。
药理研究证明,山慈菇、肿节风、蜈蚣、全蝎、苍耳子、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芪均有抗肿瘤作用。黄芪、白花蛇舌草兼有扶正培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据国内报道,山慈菇、肿节风、蜈蚣、全蝎、苍耳子、半枝莲单用或入复方治疗鼻咽癌均有较好疗效。故将这些药物组合在一个处方内联合使用,可望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