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水火烫伤—-[一集增订本214页]
82。水火烫伤
烫伤,最常见的是水火烫伤。轻度烫伤,伤区较小,浅在皮表,不需内服药物治疗。严重烫伤,烧伤,则因皮肤大面积损伤,气血津液和内脏受损,全身反应亦重,则须内治与外治并重。
烫伤、烧伤初起,因火热之邪损伤肌肤,体内津液大量外渗,而使阴血津液严重耗伤,如阴虚至极,阳气亦会随之而脱,故烧伤早期可见虚脱证候(阴虚阳脱)。以后因皮肤受损,卫外功能丧失,易受火毒侵袭而致邪热伤阴(伤津),甚至火毒陷入营血,内攻脏腑。本病在恢复期可出现气血亏虚的证候。
(一)内治法
1.阴伤阳脱:烫伤(烧伤)后皮肤有水泡,水肿,津液外渗,口渴,烦躁,尿闭,气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微细。
处方:红参10克(嚼服),制附片(先熬)15克,生地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玄参30克。水煎服。
2.邪热伤津:壮热烦躁,口渴喜饮,便秘尿少,舌绛,苔黄,脉数。
处方:黄连10克,黄柏10克;山栀10克,银花30克,甘草10克,丹皮10克,白芍15克,生地30克,(此为基本方)水煎服。 如见神昏谵语,用基本方再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如见痉挛动风,头摇目窜直视,用基本方加羚羊角、钩藤等。
3.气血亏虚:热毒渐退,神疲无力,面色少华,新肉生长缓慢者,治宜补益气血。
处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茯苓10克,白术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
(二)外治法
1.虎杖根研成极细粉末,用麻油调成糊剂,消毒后涂于伤面。反复涂药,干后结成痂膜,如痂下有脓,把痂膜除去后再涂药。
2.大黄半斤。先用陈石灰1斤置锅内炒热(呈浮动状态时),加入大黄半斤,不断搅拌,等石灰炒至桃红色,大黄炒。至黑灰色时,出锅,筛去石灰,大黄放冷后研粉备用。用时将大黄粉撒于伤面。如有水泡,应刺破,排净液体后再撒大黄粉。如伤处无破皮仅系红肿,则用麻油与大黄粉调成糊状,涂患处。
3.生黄瓜数斤,用冷开水反复洗净,捣烂取汁(容器应洁净),用消毒棉签蘸黄瓜汁涂于伤面,轻者每日涂三次,重者每日涂六至九次,复原快,愈后无瘢痕。
4.紫草60克,细辛12克,冰片1克,麻油壹斤,将油煮沸,放入紫草,紫草焦黑时,放入细辛,待紫草、细辛都焦化,将药渣捞出,放入冰片,待冷,涂敷患处。
5.侧柏叶30克,地榆30克,木芙蓉叶30克,白芨30克,银花藤30克,加水连熬三次,纱布过滤,将三次滤液浓缩,放入冰片3克,搅匀放冷涂患处。每二小时涂一次,结痂后可减少涂药次数。
6.老松树皮,烧成纯炭,粉碎过筛,高压消毒备用,用时以消毒蜂蜜调敷患处。
7.大黄15克,栀子15克,黄柏15克,紫草15克,薄荷15克,石膏50克。将药放入500毫升麻油中浸泡24小时,放入锅中用文火炸至焦黄去渣,离火趁热加入蜂蜡150克,搅匀冷却成膏,瓶贮密封备用。局部清创后,涂抹本药膏。
8.石榴皮500克,用清水洗净后放入锅内,加水500毫升,文火煎至250毫升,过滤后置瓶中备用。夏天可加防腐剂。将医用纱布剪成1×1厘米大小,消毒后备用。患处清创后,根据创面大小将纱布块用中药液浸湿,一块一块贴于患处,两块纱布间可留1毫米宽的间隙。成人用暴露法。第二天观察创面,如无渗液,纱布块干燥不必换药,痊愈后纱布块可自行脱落。如纱布块被渗出液浸湿,应及时除去,重新更换浸有药液的纱布块:儿童患者用包扎法,创面按成人方法处理后再用无菌纱布予以包扎,外面用弹力绷带舒松固定。
9.蜂蜜适量。烧伤创面经一般清洁处理后,即涂以蜂蜜,早期每日涂4~5次,涂均匀,不宜过厚或过薄。创面采用暴露疗法。待创面形成一透明胶痂后,涂蜜次数可以减少到每日1~2次。对已感染的烧伤,可用蜂蜜纱布敷于创面,外用无菌棉垫包扎。冬天不便采用暴露疗法者,也可采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