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会员查询
  • 在线入住

14.萎缩性胃炎.—-[二集增订本14页]

5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胃痛,舌红绛无苔,舌糜烂疼痛,舌体缩小,贫血,腹泻,消瘦。萎缩性胃炎多发生于青壮年。胃脘作痛多为隐痛,或刺痛,或冷痛,胃中或有嘈杂、烧灼感,食后作胀,或口干,喜食酸物。平素乏力易倦,面色少华,腹胀嗳气,多见便干,但有少数病人便溏。

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是以粘膜退化、胃壁变薄、胃腺萎缩为特征。症状持续,病程长。如果具有上述症状,作胃液分析发现胃液中游离酸减少或缺乏,空腹胃液中常有上皮细胞、白细胞、粘液及细菌等,再借助胃镜检查,可发现胃粘膜呈灰色或灰绿色,或粘膜层变薄。局限的萎缩区粘膜隆起,并可清晰见到粘膜下血管等病理改变即可确诊。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于胃粘膜长期处于炎性刺激状态,导致胃粘膜退化变薄、胃腺萎缩的病理改变,使分泌胃酸的功能减退,胃酸减少或缺乏,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胃脘痛”范畴,临床表现以胃阴不足为多见。中医认为发病原因与饮食有关,平素饮酒,进食辛辣肥甘炙博,暴饮暴食,或久服刺激性强的药物,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治宜酸甘化阴,养胃理气止痛。

中医治疗萎缩性胃炎,一般可分以下三种类型:

一、胃阴虚:食欲不振,胃脘痛,口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

处方:乌梅20克,沙参15克,玉竹12克,石斛15克,麦冬12克,莲米12克,扁豆12克,竹叶1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

服法:水煎服。

二:气滞血瘀型:食欲不振,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舌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

处方:丹参30克,降香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竹叶12克,沉香3克,沙参15克,石斛15克。

服法:水煎服。

三、湿盛困牌型:食欲不振,胃脘闷胀,口淡不渴,苔白。

处方:白蔻10克,苡仁30克,茯苓30克,白术15克,厚朴10克,佩兰10克,藿香10克,滑石30克,竹叶12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服法:水煎服。

萎缩性胃炎,除上述辨证分型治疗外,也可服用基本处方,根据不同兼证,在基本方中加减治疗。

基本方:乌梅20克,白芍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木蝴蝶6克,刺猬皮6克,麦芽30克,甘草6克。

服法:水煎服。

加减:

胃脘胀痛,痛及两胁,嗳气呃逆者,加佛手、香附、没药、青皮。

胃脘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或瘀点,或胃镜检查有息肉增生者,可选加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延胡索、姜黄、九香虫。

疼痛喜按,得温痛减,喜热饮,纳呆乏味,腹胀肠鸣便溏,舌质淡,苔薄白,可选加良姜、炮姜、附片、白术、山楂炭、肉桂。

口苦,口干,口中臭秽,口渴欲饮,便干,苔薄黄,舌红,可选加黄连、蒲公英、石打穿、红藤、制大黄、玄参。

对于经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有结节等息肉样病理改变者,除在方中加活血化瘀药如红花、三棱、莪术、九香虫等外,再加用乌梅、僵蚕等量研末为散,长期服用,对消除息肉有效。

对于萎缩性胃炎,表现腹胀、纳呆、呕恶、舌苔白而厚腻者,当先予以和胃化浊或酸甘养胃之药。如有胃阴不足又兼有脾阳不振者(便溏,喜热饮,手足欠温等),应大胆使用干姜、附片、白术、黄芪等,但酸甘化阴养胃法,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

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治疗萎缩性胃炎的验方:

①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麦冬、五味子、元胡、乌梅、川楝子、枸杞、香附、蒲黄、五灵脂,各等份,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2丸,开水送服,早晚各服1次。

②菌灵芝30克(先熬),乌梅20克,丹参30克,五味子30克,酸枣仁30克,白芍30克,人参叶30克,石斛15克,生地30克,党参30克,炙甘草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煎服。

慧雅古医图书网,是一个以古医书籍实物内容为基础的大 型综合型网站。
慧雅古医图书网 » 14.萎缩性胃炎.—-[二集增订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