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流行性腮腺炎. —-[一集增订本190页]
70。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又称“痄腮”、“蛤蟆瘟”、“衬耳寒”,是一种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儿童较多见,成年较少见。得了腮腺炎的病人主要表现耳下腮部肿大与疼痛,或伴有怕冷、发热、全身不适及咀嚼不便等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见。年龄稍大的儿童或成人患病后容易并发睾丸炎,小儿可并发脑膜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病毒存在于患者及隐性患者的唾液内,当大声谈话、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喷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而被传染。
多数医学家认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通过腮腺管口直接到达腮腺,然后进入血流。病毒侵入腮腺后在腮腺细胞内繁殖,引起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因而腮腺肿大、疼痛。除腮腺外,颌下腺及其他腺体可同时受累,腺体周围组织也充血、水肿,致使病人面颊部及颌部明显肿胀,常呈特殊病容。
流行性腮腺炎病人在腮肿之前可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病人一侧或双侧耳下部肿胀,肿块边缘不清楚,触之有压痛及弹性感,张口不利,咀嚼疼痛,腮腺管口(相当于上颌第二臼齿旁颊粘膜上)可见红肿。如见高热、嗜睡、昏迷、项强等症,应注意是否并发脑膜脑炎。如睾丸有红肿疼痛,应注意并发睾丸炎。
祖国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于风温病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络,郁而不散,结于腮颊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处方:柴胡1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30克,蒲公英10克,夏枯草20克,水煎服。
腮腺漫肿而迟迟不消者,加昆布20克,海藻20克。
睾丸肿痛者,加龙胆草、荔核核、川楝子各10克。
笔者医疗实践经验表明,在流行性腮腺炎的中药治疗过程中,一开始就在清热解毒方剂中(处方见上)加用昆布、海藻,可缩短疗程而获速效。
也有的病人患流行性腮腺炎,虽经药物治疗,但迟迟不痊愈。在这种情况下,可在清热解毒方剂中,加用活血祛瘀药物,如赤芍、丹皮、皂刺、穿山甲、三棱、莪术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常能取得良效。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单方验方:
1.升麻30克,板蓝根30克,僵蚕10克,水煎服。
2.鸭跖草30克,蛇蜕10克,银花15克,水煎服。
3.青黛30克,加醋适量,调成糊状,涂患处,干了又涂。
4.活蚯蚓、白糖等量,揽拌半小时,得出似蜂蜜伏的蚯蚓浸出液,过滤备用。用时将纱布蘸蚯蚓液贴敷患处,约2~3小时换一次,勿使干燥。
5.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鲜药为好),白矾6克,共棉烂,加鸡蛋清适量,搅匀如糊状,摊于纱布上,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6。仙人掌捣烂,贴敷患处,每日换药二次。
7.蟾蜍一只,用清水洗净,去头及耳后腺,将皮剥下剪成膏药样,表皮向外直接贴敷于患处。8小时后可自然干燥而脱落,脱落后可浸水重贴,或更换新鲜蟾蜍皮贴敷,待肿消为止。
8.七叶一枝花根茎10克。磨食醋成浓汁状,涂布于肿胀的腮腺部,每日3次。鲜品用量加倍,捣成糊状后加食醋适量,每日敷一次。
9.季德胜蛇药片(又称南通蛇药片)8~12片,压碎,用注射用水调成糊状,涂患处,1日涂4次。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易于传播和流行(特别是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因此,应积极作好预防工作。发现病人就要马上隔离,直到肿大的腮腺完全消退为止,一般应隔离三周。与病人有过接触的儿童要注意观察,可用板蓝根30克或鸭跖草30克,或大青叶30克煎水内服,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