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慢性肾炎—-[一集增订本60页]
20.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多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也有因内伤而发,其病变部位,偏在于脾肾。若脾气亏虚,后天失养,气血因而亦亏;肾气失固,精气外泄,肾阴更虚,损及肝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或阴阳两虚,虚阳上越。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冲上犯胃,蒙蔽清窍,则可出现尿毒症昏迷的危候。急性肾炎经过治疗,半年后小便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管型等仍存在,那多数已转变成慢性肾炎了。
根据慢性肾炎在发病时的不同表现,可分成以下各种类型:
(一)无症状型或称隐匿型肾炎:
这种类型的病人,可毫无症状,或仅仅感到稍有乏力、腿酸,在疲劳或感冒后发生轻度浮肿。病人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得过急性肾炎,仅在检查小便时才被发现,发现时已经是慢性肾炎了。这种类型的病人经常有蛋白尿或有反复性血尿。
隐匿型肾炎可维持很久,甚至10~25年以上。有一部分病人可在急性咽炎或其他感染后诱发类似急性肾炎的症状,很容易误认为是急性肾炎,但实际上是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经过适当治疗后,又可转入无症状期,也可转化成为慢性肾炎的其他类型。
这类病人无自觉症状,若尿常规变化轻微,不须特殊治疗,但每年应到医院去检查几次,注意水肿、血压、心脏、尿常规及肾功能,如有新的症状出现,须及早治疗。
部分病人尿中红细胞持续存在,可用生地20克、木通6克、竹叶10克、白茅根30克、小蓟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部分病人蛋白尿 迁延不愈,可参考中药治 疗蛋白尿(本书第65页)的办法进行治疗。
(二)水肿型肾炎:
这类慢性肾炎是最常见的,病人显著浮肿,开始时只是下肢肿和早晨眼皮肿,以后全身出现水肿。下肢和会阴部的皮肤可因水肿变成透光发亮,最严重时可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就流水。这类病人的水肿,用手指一压,可压出一个凹陷来。胸腹常有大量水分积聚。这类病人的小便中排出大量蛋白和管型。
水肿反复发作,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而感染又往往使浮肿加剧。这类病人经过治疗,一部分可痊愈,有一部分病人对药物不敏感(药物对这部分病人起不了好大作用),最后肾功能日益减退,出现高血压、尿毒症。这时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水肿型肾炎病人,常有怕冷,舌质淡,脉沉等表现,因此可用温肾利水的中药治疗。
处方:制附片10-30克(先熬二小时),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车前仁10-20克,连皮茯苓15克,泽泻10克,怀牛膝15克,菟丝子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水肿型肾炎病人,长期浮肿不退,且有腰痛,尿中蛋白和红血球长久不消失,可用补气利水、活血化瘀法治疗:
处方: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枸杞15克,怀牛膝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车前子15克,益母草30克,丹参30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急性发作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者,本方加银花30克,紫花地丁30克,板蓝根30克)。
(三)高血压型肾炎:
这类病人主要表现是高血压和心脏病变,水肿不明显。血压常在200/100毫米汞柱左右,病人常有头痛、头昏、视物模糊等自觉症状,病人心脏扩大,心跳气急,呼吸困难。
这类病人最后也可发展成为尿毒症。
由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的病人,其肾血流量已经有所降低,所以用药最好选择既能降血压又能增加肾血流量的药物,而且不要一下子把血压降得过低,不能操之过急(过快地降低血压会使肾血流量骤减)。
处方:益母草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寄生30克,怀牛膝10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或两天服完一剂。
(四)尿毒症:
慢性肾炎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治疗,肾功能越来越坏,最后发展成为尿毒症(慢性肾功能衰竭)。
身体内代谢所产生的废物不能自尿中排出体外,使血液内废物大量积留而产生全身中毒情况,这种在肾功能衰竭基础上出现的综合病症,称为尿毒症。
引起尿毒症的疾病很多,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血管硬化、多囊肾、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还有由于严重失水、失血、休克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演变成慢性肾功能衰竭而导致尿毒症。此外,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肿瘤等导致泌尿道梗阻,也可以引起尿毒症。在以上这些疾病中,以慢性肾炎引起尿毒症最为多见。
尿毒症可以突然起病,病情很急,来势很凶,也可以缓慢起病,逐渐出现衰竭症状。
尿毒症早期出现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小便量或多或少,甚至尿闭。
尿毒症晚期出现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呼吸急促深大,口腔发炎,口中有尿臭味,呕吐,腹泻,皮肤瘙痒(皮肤上出现尿素霜),鼻衄,齿衄,或消化道出血,甚至昏迷抽搐,亦可出现纤维性心包炎、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腾病。血液化验有严重贫血。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质、红细胞及管型,尿比重低而且固定在1.010左右。血液生 化检查血中非蛋白氮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尿毒症病情危重,应送到医院抢救治疗。
中医治疗尿毒症,分“阳虚而致湿浊中阻”,“阴虚而致风阳痰火上扰”,“阴阳离决而致虚脱”三种类型。
①阳虚而致湿浊中阻:症状有恶心呕吐,食少或得食即吐,胸闷腹胀,畏寒,口中有尿臭味,尿少或尿闭,大便不爽,或大便青绿稀溏,面色灰暗,面浮肢肿,疲乏嗜睡,苔白腻,舌质淡而胖,脉细。
处方:制附片15克(先煞二小时),大黄10克,红参10克(嚼服),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生姜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水煎服。
②阴虚而致风阳痰火上扰:头昏胀痛,目眩,手足颤动,抽搐或肢体拘急,心烦不安,或神昏狂躁,恶心呕吐,唇干齿垢,舌苔淡黄,脉细数。
处方:菖蒲10克,郁金10克,炒山栀10克,黄连10克,钩藤15克,龙胆草10克,石决明30克,胆南星6克,水煎服。
神志昏迷者,另用至宝丹一粒化服。
③阴阳离决而致虚脱:面色苍白,目合口开,鼻鼾,手撒,遗尿,汗多,心悸,怔仲,呼吸低微,手足逆冷,舌质淡,脉微细。
处方:制附片15克(先熬二小时),红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1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山茱萸10克,水煎服。
尿毒症时的饮食要限制蛋白质,必要时要完全素食,还要忌食蚕豆、黄豆及各种豆制品。但应补充葡萄糖,以保证营养需要。
治疗慢性肾炎的验方:
①蜈蚣1条,生鸡蛋1个。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纳入鸡蛋(先敲一个小孔)内搅匀,蒸熟(外用湿纸包裹),每日吃1个,7天为1疗程,可服数个疗程,两疗程之间相隔3天。
②鲜羊奶。每日服500~800克,分2次服完。
附:蛋白尿
正常人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微(每日排出量约40~100毫克),作尿常规检查常不能测出。当有病时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多,可用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方法测出尿中的蛋白,这种尿称为蛋白尿。
医学上的蛋白尿分为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三种。
功能性蛋白尿见于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后,长途行军期间,高温作业或严重受寒,精神紧张等。高烧病人、心力衰竭病人、健康人进食高蛋白饮食后也可出现这种功能性蛋白尿。
体位性蛋白尿的发生与体位改变有密切关系,其特点是:清晨尿无蛋白质,起床活动后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直立、行走或脊柱前凸姿势(腹部向前突出)时,尿蛋白含量增多,平卧休息一小时后,尿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
功能性蛋白尿和体位性蛋白尿,不需要作专门的治疗。
病理性 质蛋白尿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妊娠中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特别是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尿蛋白比较顽固,不易消失(持久性蛋白尿)。
慢性肾炎的持久性蛋白尿成了医务人员和病人普遍关心的问题。
中药治疗蛋白尿有较好的疗效,现作一简要介绍。
(一)治疗蛋白尿的中药
治疗蛋白尿的中药基本上可分为补益气血(黄芪、党参、当归),健脾和中(白术、茯苓、山药)、补益肝肾(山茱萸、枸杞子、怀牛膝、杜仲、补骨脂、菟丝子、女贞子),益肾固精(芡实、金樱子、桑螵蛸),滋阴,生津(鳖甲胶、生地、玄参、麦冬),利尿(石苇、干蟾),清热解毒(土茯苓),活血祛瘀(山楂、半枝莲),止痉(蝉衣)等几类。这些中药除土茯苓、干蟾、蝉衣不宜久服外,其余均可长期服用,无副作用。
黄芪:补气固表,托疮生肌。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剂量不得少于30克。
党参:益气,补脾,生津。治脾虚,食少便溏,四肢无力,心悸气短,口干,自汗,脱肛,子宫脱垂。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剂量不得少于30克,而且最好与黄芪同用。
当归:补血调经,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血虚闭经,痛经,慢性盆腔炎,贫血,血虚头痛,脱发等。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剂量为10~15克。
白术:健脾,燥湿,和中。治脾虚食少,消化不良,水肿,自汗等症。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0~20克。
茯苓: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宁心安神。治脾虚湿盛,小便不利,食少脘闷,心悸失眠。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0~20克。
山药:健脾止泻,补肺益肾。治脾虚久泻,慢性肠炎,肺虚喘咳,慢性肾炎,糖尿病,遗精,遗尿,白带。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20~30克。
山茱萸:补益肝肾,涩精止汗。治头晕目眩,耳聋,自汗,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尿频。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5~20克。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治肾虚,精血不足,腰脊酸痛,性神经衰弱,头目眩晕,视力减退。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20~30克。
怀牛膝(酒制):补肝肾,强筋骨。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四肢不利,风湿痹痛。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0~15克。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高血压,头晕目眩,腰膝酸痛,筋骨痿软,肾虚尿频,妊娠胎漏,胎动不安。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0~15克。
补骨脂:温肾壮阳。治腰膝酸痛,老年遗尿,尿频,五更泻,性神经衰弱,遗精。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0~15克。
菟丝子:补养肝肾,益精明目。治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尿频,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胎动不安。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30克。
芡实:益肾涩精,补脾止泻。治脾虚腹泻,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白带。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20~30克。
女贞子:滋补肝肾,乌发明目。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头发早白,腰膝酸软。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30克。
金樱子:补肾固精,治性神经衰弱,高血压,神经性头痛,慢性肾炎,遗精,遗尿,自汗,盗汗,白带,崩漏。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20~30克。
桑螵蛸:益肾固精,缩尿止带。治遗精,遗尿,尿频,白带。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5~20克。
鳖甲胶:滋阴退热,软坚散结。治阴虚潮热,肝脾肿大。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5~20克。
生地:清热生津,润燥,凉血止血。治阴虚发热,津伤口渴,血热吐血等。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5~20克。
玄参:滋阴,生津,降火,解毒。治热病烦渴,痈肿,咽喉炎,扁桃炎,淋巴结结核等。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0~15克。
麦冬: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肺热燥咳,咯血等。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5~20克。
石苇:利尿排石,清肺泻热,止血。治肾炎水肿,膀胱炎,泌尿系结石,慢性气管炎,哮喘,尿血,咯血等。实验证明,石苇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12~15克。有一慢性肾 炎病人,每日服石苇12克(水煎服),连服一半年,尿蛋白由卅降到完全阴性。
干蟾(蟾蜍皮):利尿消肿,解毒,止痛。治慢性气管炎,痈疖疔疮,咽喉肿痛,水肿,小便不利。孕妇忌服。用于治疗蛋白尿,用量为6~10克。
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治关节痛,梅毒,痈疖肿毒,湿疹,皮炎等。用于治疗蛋白尿,用量为10~15克。
山楂:散瘀止痛,消食化滞,还有强心、收缩子宫等作用。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20~30克。
半枝莲: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抗癌。用于治疗蛋白尿,每日用量为20~30克。
蝉衣:止痉,疏风散热,透疹,退翳。治感冒发热,咳嗽,失音,咽喉肿痛,角膜云翳,小儿夜啼,惊风,破伤风。用于治疗蛋白尿,用量为15~30克,并配用苏叶10克、益母草30克。
(二)治疗蛋白尿的方剂
这类中药方剂经临床应用,对于消除尿蛋白、缓解慢性肾炎症状,有一定疗效。
①益肾汤: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各15克,桃仁10克、益母草、银花、白茅根、板蓝根、紫花地丁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②固肾方:蝉衣15~30克,益母草30克,小蓟30克,首乌15克,杜仲12克,核桃仁30克,补骨脂12克,复盆子12克,细辛6克。水煎服。
③固肾益血方:党参3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芡实30克,菟丝子10克,泽泻10克,山药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④培补脾肾方:黄芪30克,党参30克,生地15克,山茱萸15克,山药30克,萆薢10克,菟丝子10克,补骨脂10克,芡实30克。水煎服,两天服完一剂。
⑤乌龟三只,放水中数天,吐出泥土,和猪肚用文火炖成糊状,不放盐,早晚各服一次。同时服壮腰健肾丸(成药),每次服一丸(约10克,一日二次,服二周为一疗程。)
⑥菟丝子30克,山茱萸30克,淫羊藿30克,益智仁15克,金樱子30克,芡实30克,莲米30克,泽泻15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