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会员查询
  • 在线入住

6.丹毒—-[一集增订本211页]

80.丹毒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所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完整无损的健康皮肤、粘膜具有天然的防御屏障作用,但是当皮肤或粘膜(如鼻粘膜、口腔粘膜等)受到擦伤、抓伤、刺伤或者昆虫螫咬等,就会使病菌乘隙侵入,引起感染。体内一些化脓性病灶如中耳炎、龋齿、鼻窦炎等也可经淋巴管蔓延到附近皮肤,引起网状淋巴管炎,导致丹毒。此外,全身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糖尿病及慢性肾炎等也使丹毒易于发生。丹毒多见于幼童及老年人,好发于春。秋两季,这可能与幼童、老年人抵抗力低有关。

丹毒好发于面部和小腿。面部丹毒常继发于慢性鼻炎。脂溢性皮炎;小腿丹毒常继发于脚癣或小腿溃疡。

丹毒发病之初常有寒战、高热、头疼等全身感染症状,随即患部出现一片鲜红色的斑块,表面常紧张而发亮,其边缘高出于正常皮肤,形成明显的界限。病变很快向四周蔓延,中心部位的颜色常逐渐减退成棕黄色,且可有小片表皮脱屑,有的可出现水泡,一般不化脓,丹毒病损部位的局部淋巴结多肿大,并有压痛。

大部分丹毒患者经治疗后都能较快的痊愈,但是有的下肢丹毒可以转成慢性或者反复发作,以致引起淋巴管阻塞,最后形成橡皮腿。

丹毒,祖国医学叫“赤游风”或“火丹”,依发病部位的不同,有“抱头火丹”(发生于头面部)、“内发火丹”(发于胁肋部)、“流火”(发于小腿部)等不同名称。祖国医学认为丹毒由于火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或由皮肤粘膜破伤,毒邪乘隙侵入而成。治宜清热凉血解毒。

处方:板蓝根30克,紫花地丁20克,银花20克,山栀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元参2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

加减:发于头面部,加牛蒡子10克,菊花12克。

发于胁肋部,加柴胡15克,龙胆草10克。

发于下肢,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苡仁30克,萆薢10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局部可用蒲公英30克,野菊花30克,煎水外洗。

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形成橡皮腿的,可用下列方剂治疗。

处方:黄芪30克,防已12克,苍术12克,泽泻30克。升麻15克,苡仁30克。黄柏12克,牛膝12克。水煎服。或作成丸药常服。

丹毒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平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皮肤损伤,有脚癣等皮肤病的,应积极治疗。平时不要挖鼻孔、拔鼻毛,以免损伤鼻粘膜。发生丹毒时应及时治疗(内服药物及外洗),并抬高患肢,适当休息。

慧雅古医图书网,是一个以古医书籍实物内容为基础的大 型综合型网站。
慧雅古医图书网 » 6.丹毒—-[一集增订本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