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会员查询
  • 在线入住

82.钩虫病.—-[二集增订本24页]

10.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以贫血、虚弱及肠胃道机能障碍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

钩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里,不断吮吸血液,使人产生贫血,面色萎黄。钩虫病的传播是雌虫产生的虫卵,随粪便排出,通过施肥,在泥土中孵出幼虫,生长发育成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丝状幼虫。当人赤脚下地劳动时,幼虫即钻入皮肤,经过心、肺、上达咽部再经食道到肠子里,住下来发育为成虫,进行吸血,产卵。此病每年5~9月最易受感染。大便检查可找到钩虫卵。钩虫病在我国南方广大农村多见。

钩虫病的早期症状:当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时,可出现红色高出皮肤的小丘疹,有时也可呈小泡状,非常痒,抓破后往往发炎。这种皮疹常发生于足趾或手指之间,或足踝、手腕等与泥土接触的部位。俗称“打粪毒”、“粪疙瘩”、“粪触块”、“粪毒”。

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后,随血流移行到肺部时,可出现咳嗽、气喘、痰中带血丝等症状。

钩虫病后期症状:钩虫的幼虫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吸附于小肠上部肠壁上,可引起上腹部不适,肚脐周围疼痛,恶心,呕吐。少数病人喜嚼生米、泥土等杂物。

钩虫寄生吮血,又使肠壁损伤和出血,长期下去,可使病人出现严重贫血,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干燥,浮肿,劳动时气短,头昏,甚至全身无力,稍动则心跳心累。

儿童得了钩虫病可影响发育,孕妇得了钩虫病可引起流产或早产。

钩虫病,祖国医学称为“黄胖病”、“黄肿病”、“懒黄病”、“水积病”等。认为由于虫栖肠胃,阻碍运化,产生脾虚湿困、气血不足的证候。其治疗,当以驱虫为主。严重贫血的先予改善贫血,再予驱虫。

一、驱虫:

处方一:贯众30克,苦楝皮10克,榧子30克,红藤30克。

服法:水煎服。

处方二:雷丸12克,槟榔10克,石榴皮10克,苦楝皮10克。

服法:水煎服。

处方三:鲜马齿苋90克,慢火浓煎,去渣后加醋15毫升,白糖15克,每晚睡前服,连服三晚。儿童用量酌减。

二、治贫血:

处方:枯矾15克,炮甲珠10克,鸡血藤30克,香附12克,生铁落30克。

服法:水煎服。

钩虫病的预防:

1.搞好粪便管理,这是预防钩虫病的根本措施。

2.加强个人防护:用大蒜捣烂调桐油少许,在下地劳动前外擦手足,每日三次。

慧雅古医图书网,是一个以古医书籍实物内容为基础的大 型综合型网站。
慧雅古医图书网 » 82.钩虫病.—-[二集增订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