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湿疹—-[一集增订本232页]
91。湿疹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炎性皮肤病,主要特点是皮损呈多形性(皮肤潮红、浸润、流水,并有红斑,丘疹,水泡,脓疮,皲裂,表皮剥落,但流水及潮湿是常规现象),对称发生,剧烈搔痒,反复发作。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与体质、神经状态、内分泌、血液循环、消化系统、代谢营养、内脏功能以及细菌、真菌、寄生虫、病灶感染、各种内外致敏病原都有关系。病因尚待进一步探讨。一般认为,湿疹是由于内在刺激因素(如病灶感染,寄生虫感染,吃某些食物,服用某些药物)或外来刺激因素(娴寒冷、日光、化学药品、植物、昆虫等)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炎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各种刺激國素的机会很多,但是否发生湿疹,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内在因素。机体敏感性高者易于发生湿疹,而过敏体质又与遗传、工作、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通过加强锻炼,逐步增强身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可以减低机体的敏感性,改变过敏体质,而减少湿疹的发生。
湿疹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如四肢远端、肘,腘窝、面部等处,严重时可泛发于全身。
临床特点:
1。急性湿疹:初起为红斑,皮损境界不清楚,继而在红斑及其周围出现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水泡,常密集成片,且可因搔抓使水泡破裂而形成糜烂面,干燥后可结痂。若有继发感染可于病损处出现脓性分泌物,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2。慢性湿疹:由于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使病变波及皮肤深层,形成皮肤肥厚,并在皮肤肥厚的基础上因搔抓可见血痂、抓痕、脱屑等皮损。发生在手脚部的慢性湿疹还可形成皲裂而影响劳动。
3。婴儿湿疹:也叫奶癣,常发生在出生后1~2个月,好发于头部、面部,严重者可泛发全身。患儿瘙痒,病情往往时轻时重,常在发热、腹泻时皮损明显好转或消退,但病愈后又复出现。婴儿湿疹临床上分成两型。-常见的一型是湿烂皮炎型,婴儿多较胖,营养发育较好,大便干秘。皮疹呈红色丘疹,渗出淡黄色液体,干燥后结成蜜黄色薄痂。另一型是干性皮炎型,婴儿皮肤干燥,发育较差,形体瘦小,消化不良,有腹泻等症状。皮疹多是干性红斑、丘疹鳞屑苔癣化片块。这两型皮疹的多少,要看病情轻重。轻者往往在头面部有散在几片皮疹,重者可遍布头面,甚至四肢、躯干均有大量皮疹,病儿有剧痒,严重时可昼夜啼哭,烦躁不安。
湿疹,祖国医学统称“湿疡”、“湿疮”、“湿癣”,依其皮损部位的不同而有许多命名,例如:发于头面部的叫“鼻暨疮”、“旋耳疮”、“燕窝疮”;发于颈胸部的叫“钮扣风”;发于四肢的叫“四弯风”;发于阴部的叫“肾囊风”、“阴疮”。此外,尚有“黄水疮”、“浸淫疮”和小儿“胎敛疮”(婴儿湿疹)等不同名称。中医认为湿疹主要是湿邪所引起,急性湿疹常是热邪、风邪相合所致,慢性湿疹多因脾胃虚弱,水湿失于运化,或由寒湿所致,或久病伤精耗液,最后成血虚、阴亏之症。换句话说,急性湿疹多系风湿热三气侵袭,慢性湿疹则与脾胃虚寒或血虚阴亏有关。
湿疹的中药治疗:
(一)外治法
1.急性湿疹
①青黛30克,升华硫黄20克,用法:共研匀,加入麻油或菜油调成糊状,先用淡盐水洗净患处,再敷药,药不要敷得太多,每天早晚各搽一次,连搽几天。如瘙痒厉害,可在此方中加轻粉20克。
②生蒲黄粉撒布患处。方法:生蒲黄过筛,筛去杂质,研粉,将蒲黄粉直接撒在患处,渗液湿透药粉时,再继续撒药。再用药时,不要将原来已干燥的药粉去掉。
③蕃茄适量。将蕃茄洗净并用酒精消毒,去外皮用纱布压出浆汁,然后用纱布浸满浆汁,敷在息处,每3~4小时更换一次,同时患者口服蕃茄,每日一斤。
④马铃薯适量。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小块,再用冷开水冲洗,用消毒的器皿研成泥状,外敷患处,敷0。5厘米厚,每二小时更换一次,2~3次后,就有明显效果,瘙痒消失,黄水减少,敷6~8次后,糜烂面形成黑痂,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黑痂渐脱落,有新的皮肤出现,如有个别患处不好可继续敷药,每日平均敷6~8次即可,睡前可敷厚一点,夜间不用换药。
⑤白藓皮30克,儿茶30克,乌梅30克,五倍子30克,苦楝皮30克,紫草茸10克,苦参30克另取少许冰片置瓦上烧(即放出浓烟),让其熏烤患处,俟烟放毕,离开;再用麻油少许调上药搽患处,不用包扎。1~2日按上法换药1次。
⑥地榆粉(过80目筛)800克,紫草粉(过80目筛)400克,氧化锌400克(如缺,可用炉甘石代),凡士林加至400克。地榆粉、紫草粉、氧化锌粉混合均匀。将凡士林加温熔化,待冷将凝时边搅边撒入上述混匀之粉末,并不断搅匀,直接涂敷患处。以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2次。换药前匆洗,可用无刺激性的植物油(麻油)拭净创面即可。
⑦当归16克,紫草30克,黄蜡30克,白蜡30克,麻油125克。将香油烧开加入当归、紫草共熬,待药炸枯去渣,纳入黄蜡、白蜡溶化后冷却,调成糊状,用时先用洗净患处,涂敷以上药膏,每日1次,无需包扎。
⑧硫黄15克,黄柏15克,白芨15克,白芷15克,白矾15克。将上药各研成细末后混匀备用。如湿疹未流水或未溃烂时,将药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如已流水或已溃烂时,可单用药粉直接撒于患处,一般每天换药一次,严重者每天换药2次。换药前先用温开水洗净患处,但禁用肥皂水洗。流黄水或糜烂部位不大者,换药后可用纱布包扎。若病损范围大者涂药后不必包扎,保持局部清洁。
⑨雄黄10克,麻油10克。用火纸把雄黄包好,灌以香油,使渗透后,用火燃着火纸,滴下雄黄油。用温热的雄黄油涂抹患处,每天10次左右。连续涂抹约2星期。
2。慢性湿疹
①吴茱萸30克,乌贼骨20克,硫磺6克。用法:共研细末,直接撒布患处。如患处没有渗液,可用以上药粉调“三黄软膏”(中成药)涂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②松香30克,轻粉30克,铜绿30克,枯矾30克,赤石脂30克,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成稠泥状(越稠越好)将药厚厚地涂于患处,待一小时许,药稍干,用纱布包裹,等其干燥结痂自己脱落而愈。顽固的慢性湿疹,须反复多次涂药。
③密陀僧10克,黄柏6克,冰片3克,研细末,用花生油调敷患处,每日1~2次。患处忌用水洗。
④干紫苏叶90克。先以苏叶30克在铁锅上炒过(以不炒焦为度),研细粉,装瓶备用。再以苏叶60克煎汤一沸,待温后熏洗患处20分钟,洗后不要擦干,立即用干紫苏粉撒布患处。每日一次(本方尤其适用于阴囊湿疹)。
⑤藁本60克,花椒60克,龙胆草60克,虎杖30克,冰片30克。前四药共研细粉,再与冰片研匀,调植物油外涂。涂药前先将患处用茶叶煎水洗干净,取新瓦一块,置火中煨至将红,离火。将患处靠近瓦旁,以能耐受为度,然后涂药。
⑥野菊花30克,苍耳子30克,黄柏30克,紫草30克,马齿苋30克,白蒺藜30克,皂角刺30克,生甘草30克。加水5000毫升,文火煎至3000毫升,将药液浸入浴盆乘热熏洗。小面积湿疹将药液局部温热浸洗,每日1~3次。
⑦蛇床子3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黄柏15克,苦参30克,黄连15克,白矾10克。加水1000毫升,煎至700毫升,洗患处,每日2~3次。
⑧槐叶泥适量(新鲜槐叶两把,置于沸水中洗净。捣烂如泥状),用时先用温开水洗净患处,再将槐叶泥均匀地涂敷其上,并用纱布包扎,每日换药一次。
⑨鲜白杨树叶适量,加入等量水煮沸2~3小时,待液体呈黑色并有轻度粘性为止。过滤后再将滤液重新煮成粘稠性膏样物质为止,冷却后即成纯槐树叶膏。取此膏30克加凡士林至100克,外用。
3。婴儿湿疹
①煅石膏10克,枯矾10克,白芷2克,冰片2克,雄黄10克,分别研成细末,过筛混合,再加等量凡士林调匀成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②蛇床子研为细末,调以凡士林(蛇床子粉末约为30%,凡士林约为70%),涂于患处,每日换药1~2次。
③海蛤粉20克,青黛20克,研匀,加等量凡士林调敷患处,每日数次。
(二)内治法
某些湿疹病人,单用外治法往往效果不大,宜同时内服中药。下列处方可任选一种内服。
方一:鲜苍耳草90克,白矾2克,煎浓汁500毫升,每次
服10毫升,一日三次。
方二:蝉蜕6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白芷6克,赤芍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乌梢蛇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方三:僵蚕10克,苍术10克,刺蒺藜10克,地肤子12克,紫草20克,夏枯草30克,丹皮10克,银花10克,白藓皮15克,苦参20克,水煎服。
方四:生石膏30克,车前草30克,地龙15克,麻黄10克,乌梅2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主意事项:
①湿疹患者要尽量避免进食鱼、虾、蟹等海鲜类“发物”。
②湿疹患者要竭力避免搔抓、烫洗及滥用刺激性的外用药物,忌饮酒,忌饮浓茶,忌食辛辣食物。
③湿疹发病期间不应进行各种疫苗的预防接种、注射,以免诱发全身反应。
④多方寻找发病因素,设法加以去除。
⑤宜常吃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牛奶,蛋类,香菇,鲜豆,花生,绿叶蔬菜。因维生素B2易溶于水,怕碱,容易氧化,所以要注意合理烹调,避免造成过多的损失。
但是要注意,维生素B _ { 2 }忌在饭前服用。因为维生素B2只能在小肠吸收。要是饭前(空腹)吃含维生素B2的食物,大量维生素B _ { 2 }在小肠里停留时间很短,而且很快达到饱和程度,就不再吸收了。如在饭后吃含维生素B _ { 2 }的食物,情况就好得多,通过小肠需要2小时左右,不易饱和,使小肠慢慢地吸收维生素B29吸收量比空腹时增加了3倍左右。
⑥宜常吃鱼籽(鱼卵)。因为鱼卵对阴囊等部位的湿疹有一定的治疗作用。